汉语大全>药学论文>皂苷抗炎活性研究进展(一)

皂苷抗炎活性研究进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皂苷抗炎作用的文献,对植物中总皂苷提取物和皂苷化合物抗炎作用及机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皂苷;抗炎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Saponins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炎症的发病机制,开发抗炎药物成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而目前抗炎药物主要来源于副作用大的化学药物,所以人们更加重视从植物药中寻找具有抗炎活性的提取物或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皂苷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本文综述近年来与皂苷抗炎相关的文献报道,为皂苷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中草药总皂苷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研究

由于总皂苷提取物往往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学者对多种植物总皂苷进行了研究。目前已有少数总皂苷应用于临床,如三七总皂苷注射液。

  1.1 三七总皂苷

  李晓辉等〔1〕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发现PnS 60,120,240 mg/kg 3个剂量组均能一定程度地降低灌洗液中白细胞数、蛋白含量、TNF及NO含量;与此同时,抑制Neu-〔Ca2+〕i水平的升高,其抑制率分别为:9.2%,34.3%及39.2%。提示PnS具有良好抗炎活性,其机制与抑制灌洗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及NO水平的升高有密切关系,而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内游离钙(Neu-〔Ca2+〕i)水平的升高则是PnS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升高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还发现PnS显著降低MDA含量、抑制Neu释放超氧阴离子(O-2・);但能升高Neu内cAMP含量,提示PnS对大鼠气囊滑膜炎具有明显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与升高Neu内cAMP从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密切关系〔2〕。三七总皂苷对内毒素所致ECV304炎症介质产生及黏附分子表达有抑制作用,提示其具有抗炎作用。

  1.2 黄芪总皂苷基础研究发现其对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杨沁等〔3〕研究其抗炎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抑制白细胞游出、降低PLA2活性、减少IL-8,PGE2,NO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及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1.3 金铁锁总皂苷

  王学勇等〔4〕发现金铁锁总皂苷(TSPT)能使大鼠炎性组织中MDA的含量降低,表明其能抑制或阻断炎症时氧自由基的过量产生与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与脂质过氧化,使其终产物MDA降低,并接近正常组水平,因而减少了对细胞的损伤,纠正体内氧自由基代谢失衡或紊乱的作用,调整机体内环境,起到消炎、抗氧化和细胞保护作用,促进了炎症反应的消退,表明TSPT具有双向调节Cor水平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发现TSPT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细胞活性抑制机体免疫细胞过度分泌IL-1β和TNF-α,并由此介导并引起连锁式免疫炎症反应。

  1.4 甘桔汤总皂苷

  齐云等〔5〕发现此方剂总皂苷能明显抑制炎症组织中的组胺的释放;降低炎症渗出液中PLA2及PGE2活性或含量;降低致炎性细胞因子IL-1及TNF的活性等是甘桔汤总皂苷抗炎的重要机制。

  1.5 人参总皂苷

  Rhule A等〔6〕研究发现其在RAW264.7细胞中,能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产生, COX-2的mRNA和IL-1的表达及脂多糖刺激后细胞表面CD40和CD86的表达。王勇等〔7〕发现人参皂苷通过抑制NF-κB活性和TNF-α mRNA 基因表达,而对烫伤小鼠产生治愈效果。

  1.6 桔梗皂苷

  kim等〔8〕发现桔梗皂苷通过抑制细胞内反作用氧的种类(ROS),NF-(kB)活性和在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而最终减少细胞因子诱导对单核细胞内皮吸附。

  1.7 茶总皂苷

  Sagesaka YM等〔9〕发现茶叶中总皂苷能够抵抗LTD4的活性,在2 000 mg/kg剂量下也未看到副作用。Sur等〔9〕研究茶根的两组总皂苷(TS-1和TS-2)发现在剂量为10 mg/kg下,TS-1对足肿胀抑制率为56%,TS-2抑制炎症率达73.4%,与布洛芬的强度相同。

  1.8 其他植物总皂苷实验发现野金盏花皂苷、金叶梓树皂苷、开口箭皂苷、地肤子皂苷、翼首草皂苷、荫风轮总皂苷、文冠果总皂苷、七叶总皂苷等都具有抗炎作用。

  2 中草药中皂苷化合物的抗炎作用研究

从植物中筛选活性化合物是当今药物开发的一个方向。目前已从中草药中分离出几十个具有抗炎活性皂苷化合物。本文将从构型对皂苷化合物抗炎活性进行分类阐述。

  2.1 齐墩果烷型皂苷(元)抗炎作用研究

  2.1.1 刺楸属中皂苷化合物

  Li DW等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通过血管通透性实验证实刺楸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是刺楸皂苷A和pictoside A(分子式C41H66O13),而同时分离得到的pictoside B却无活性。前两种化合物的口服剂量为50 mg/kg时,表现出明显的抗炎活性。Kim等研究发现,刺楸皂苷I是从刺楸中分离出的双糖链皂苷刺楸皂苷K在人体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经由刺楸皂苷H或刺楸皂苷J的主要代谢产物,然后再转化为有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的单糖链皂苷刺楸皂苷A、I和长春藤皂苷元,而且还发现刺楸属多种皂苷化合物中只有刺楸皂苷A能明显抑制NO的产生,显著减少PGE2和TNF-α的释放,提示该化合物的抗炎机制是抑制iNOS和COX-2的表达以及TNF-α的释放〔9〕。

  2.1.2 柴胡皂苷

  Navarro等从圆叶柴胡中提取出柴胡皂苷单体1-7,其中SS单体1, 2, 3, 4和6可以有效抑制对酞酸(TPA)引起的急性鼠耳水肿,其抑制率分别是65%, 82%, 76%, 84%和67%,单体皂苷3和6还可以抑制TPA引起的皮肤慢性炎症,还发现带r11,r13(18)环氧齐墩果烯骨架和4位碳原子上的侧链-CH-OH能增强抗炎活性〔11〕。鸟庭靖文等〔12〕发现对于介导钙离子载体生成的PGE2,柴胡皂苷元D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柴胡皂苷元D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的作用可被环氧化酶抑制药SKF525A消除,并且环氧化酶代谢物具有与柴胡皂苷元D同等程度的PGE2抑制作用。表明,柴胡皂苷元D促进环氧化酶代谢物生成,其代谢物可抑制PGE2生成可能是其发挥抗炎作用重要机制。Bermejo等〔13〕发现醉鱼草苷(buddlejasaponin I),柴胡皂苷(saikosaponin) 1和 2能抑制PGE2, LTC4 和TXB2释放,而强度稍低于布洛芬。

  2.1.3 商陆皂苷甲(EsA)

  鞠佃文等〔14〕发现商陆皂苷甲能抑制B淋巴细胞抗体的产生,巨噬细胞吞噬和炎症介质的产生,近年来还发现其可以显著减少肾炎大鼠尿蛋白的产生,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发现EsA治疗后肾炎大鼠病理情况明显好转,EsA治疗后能抑制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IL-1和IL-6的产生。体外实验发现,0.1~10 μmol/L浓度就能显著减少TNF释放;0.01~10 μmol/L之间,IL-1和IL-6分泌表现为浓度依赖型〔15〕。肖振宇等〔16〕发现EsA在3~12×10-6μmol・L-1能降低LPS作用下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高水平的黏附率,且能降低LPS诱导下内皮细胞ICAM-1 mRNA和中性粒细胞CD18 mRNA的表达,提示EsA能抑制LPS作用下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还发现EsA在5~20 mg/kg剂量范围内能降低模型小鼠升高的抗ds-DNA抗体和淋巴细胞转化水平,且能显著地改善模型小鼠内脏的炎症。说明EsA对自身免疫综合征模型小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