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红树林植物榄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一)

红树林植物榄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红树林;,,榄李;,,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摘要:对红树林植物榄李的花、叶、皮及木质部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是三萜、甾醇、单宁及长链脂肪酸。一些化学成分的药理实验表明榄李具有良好的抗炎、抗真菌、抗高血压等作用。

  关键词:红树林; 榄李;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active of mangrove plantLamnitzera racemosa. The chemical postition and its pharmacology of this plant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bring to light the medicinal value of this mangrove plant and exploit this marine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

  Key words:Mangrove; Lamnitzera racemosa; Chemical posi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榄李Lamnitzera racemosa,俗称滩疤树,为使君子(bretaceae)科榄李(lumnitzera willd)属榄李(L.racemosa)种〔1〕,灌木或小乔木,树高可达8 m。叶匙形或狭倒卵形,顶端圆而微凹入,基部渐狭而下延,四片共生,油润、厚实;茎外有白皮,茎心为红色;花白色,细小而芳香,长椭圆形;果成熟时褐黑色,木质坚硬;种子1颗,圆柱状,种皮棕色。分布于东非热带、亚洲热带、马达加斯加、大洋洲北部和波利尼西亚至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台湾和福建等省区沿海一带的含盐较低、远离水域靠近陆地的红树林区的边缘〔2〕。长期以来,榄李主要用作建筑材料和燃料,叶子可食用,因而其主要是作为经济林树种被人们利用。然而,榄李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药用价值,树液可治鹅口疮、雪口病,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疱疹、疥疮。榄李作为海洋药用植物,虽然已被《海洋药物》〔3〕杂志报道,但其药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榄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较少,大部分的文献着重于植物学分类及生态环境方面。而对它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较早可追朔到20世纪70年代末S.G和Patra G等〔4〕人为对其植物学分类而进行的化学成分的研究,20多年来天然产物学家们为了阐明它的结构和活性而对它的叶、皮、茎、花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使榄李的结构图谱初具雏型,一些化学活性成分也得了进一步的探讨。

  1 化学成分

  迄今为止,从榄李中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类、无环单萜类、脂肪酸类、甾醇类、类黄酮类以及单宁类,其中尤以单宁类含量突出。

  1.1 单宁类〔5〕榄李中存在大量的单宁,其中皮中的含量最高,在95%乙醇提取物中约占总重量的80%,可以说榄李是丰富的单宁源。Lin,Tachen等人在研究榄李叶抗高血压活性中分离得到11个单宁类化合物,它们都属于可水解性单宁〔6,7〕。其中属于没食子酸类中的五倍子鞣质的有:1,2,3,4,6五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8),属于没食子酸类中没食子鞣质的有:2,3二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5)、1,2,3,6四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6)、3,4,6四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7)、2,3(S)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D葡萄糖(9),属于鞣花鞣质中的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鞣花鞣质的有:鞣云实素 corilagin(1)、 栗木鞣花酸castalagin(11),属于鞣花鞣质中的开环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鞣花鞣质的有:诃黎勒酸 chebulagic acid(2)、诃黎勒鞣花酸 chebulinic acid(3)、新诃黎勒鞣花酸 neochebulinic acid(4),此外还得到了一个其它类型的鞣花鞣质 punicalagin(10)。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榄李中的单宁类结构(略)
  
  1.2 芳香酸类见图2。苯环类的有杨酸甲酯,3(4hydroxyphenyl)propy13(3,4dihydroxyphenyl)propionate,其中后者于2003年从榄李茎中首次分离得到〔8〕。

  1.3 类胡萝卜类〔9〕氧代异氟尔酮(oxoisophorone)是在花中检测到的,其结构与类胡萝卜素衍生物较为接近。结果见图3。

  图2 榄李中的芳香酸类结构(略)

  图3 榄李中的类胡萝卜素类结构(略)

  1.4 三萜类多数三萜被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30个碳)缩合而成的,其结构见图4。该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20世纪70年代末,S.G.和Patra,G.等人分别研究了 Sunderban和 Kakinada两个不同地区的榄李的树皮和树叶〔4〕,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主要为五环三萜类,其中齐墩果烷型的有 β香树脂醇,蒲公英萜醇,无羁萜,羽扇豆烷型的有桦木醇。这些三萜化合物普通存在于高等植物中。见表1。

  表1 印度两个不同地区榄李化学成分用含量(略)

  此外,榄李中还存在的三萜有桦木酸。

  图4 榄李中的三萜类结构(略)

  1.5 脂肪酸及衍生物类Hiroshi Azuma等〔9〕在探讨红树林花香的研究中,从榄李花中检测到两个脂肪族化合物3(z)已烯醇,3(z)醋酸已烯酯;另外,S.G.和Partra,G.等人还分离得到三十烷醇;此外,黄梁绮龄等〔10〕在检测榄李活性时也检测到茎中含有长碳键脂肪酸,以十六碳、十八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