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多元记忆教学法及其效果评估(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针对中药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内容多且易混淆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学教学的新方法―多元记忆教学法,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此方法比较认同。
【关键词】 中药学 多元记忆教学法 效果评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1〕。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觉得该学科内容多且枯燥乏味,容易混淆,不容易记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多元中药学记忆法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在此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对中药学感兴趣,并轻松记住所学的知识,以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
1 多元记忆教学法
1.1 趣味记忆教学法在讲授每味中药之始,注重介绍其来源、产地、采制以及实物标本介绍的同时,就其外形特点、名称涵义、传说等入手作趣味性的引导记忆〔2〕。例如:以形态结合产地取名的秦艽原产四川、古代为秦国之地,它的根作罗纹交纠状,两者合称为秦艽。
1.2 歌诀记忆教学法歌诀记忆法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句式整齐、押韵简短、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掌握。例如:《药性赋新编》把当归的功效编成了“当归号为补血君,活血润燥兼养阴,妇科经产为主剂,头止尾破补用身”。这个顺口溜巧妙地道出了当归的三部分功效是不尽相同的:当归头止血,当归尾破血通经,当归身补血润燥养阴。同时也讲述了全当归的主要功效是补血活血,养阴润燥,为妇科经产之主药等。
1.3 联系记忆教学法中药的功效,应用与其本身性味,归经有较密切的联系。在讲解中药功效时,可联系其性味归经以及中医基础中有关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牢牢记住。
1.4 对比记忆教学法药物间的功效对比,包括共性与个性。共性就是两味(或以上)药物的共同功效主治,如桑叶、菊花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桑白皮、葶苈子同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将这些药串讲在一起,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集中记忆,并可获知此类药物常可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也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要精细地掌握药物的要点,还必须同中求异,辨析出相关药物的各自特点来。
1.5 分类记忆教学法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所输入的信息,而是利用原有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对新信息予选择整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自觉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归类,以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补阴药章节的教学中,将补阴药分为补肺胃之阴药和肝肾之阴药两类,然后将其分别讲解。
1.6 纵向比较记忆教学法这种记忆法主要用于同章节药物的学习。通过比较可以迅速地掌握数味药物的相同功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药物的特有功用。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大黄与芒硝的功用异同等等都可以用比较这种形式指导记忆。有比较就有鉴别,运用比较记忆能准确地掌握药物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为以后临床上“对证”用药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