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健脾温肾 补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67例(一)

健脾温肾 补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67例(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肾炎 补气活血药 健脾温肾药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健脾温肾,补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67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67例,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确诊,均符合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14岁,平均24.4岁;病程最长26年,最短13个月。8例曾经以强的松1 mg(kg・d)为治疗量,用药4周无效;11例曾经用激素缓解,但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病情又复发。初治26例,复治4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压。

  2.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用自拟健脾温肾,补气活血基本方加减治疗,基本方:黄芪60 g,党参、茯苓、泽泻各20 g,益母草30 g,白术、山药、丹参、川芎、菟丝子各15 g,制附子、肉桂各10 g。1d 1剂,水煎服,分2次服。随症加减:水肿、少尿明显者,加猪苓、车前子;有血尿者,暂去制附子、肉桂,加黄柏、小蓟、白茅根;蛋白尿多者,加石韦、芡实、金樱子、沙宛子;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决明子;咽喉肿痛,急性发作或有表症者,加麻黄、防已、连翘、鱼腥草;长期运用激素出现面色潮红,心悸少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症候者,减少附子、肉桂用量,加知母、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黄柏。

  3.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的“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断疗效。完全缓解: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尿常规及肾功能正常;基本缓解: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肾功能正常,尿常规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肾功能及尿常规较前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4.治疗结果

  本组67例,完全缓解23例,基本缓解2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04%。

  5.病案举例

  王某,男,27岁,农民。于2005年4月25日,以“反复水肿3年,加重1周”为主诉来诊。3年前,因受凉后,咽喉疼痛,未及时治疗,不久出现眼睑浮肿,以晨起为着,继之波及下肢。当地医院诊为“肾小球肾炎”,经治疗月余,症状好转停药。后遇感冒,劳累时有发作,先后曾用激素、利尿剂、雷公藤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停药。现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萎黄,颜面浮肿,双下肢水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小便量少色清,神疲乏力,腰痛,发凉,纳呆便溏。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尿常规:蛋白(++++),红细胞5个/HP,颗粒管型3个/HP;肾功:尿素氮11.2 mmol/L,血肌酐127.0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0 mmol/L;血常规:白细胞12.0×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BP:145/96 mmHg。证属:脾肾阳虚,湿聚瘀阻。治宜:健脾温肾,补气活血,利水渗湿。方药:黄芪60 g,党参、茯苓、泽泻各20 g,益母草30 g,白术、山药、丹参、川芎、白茅根、车前子、小蓟、菟丝子各15 g,制附子、肉桂各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后小便量多,1周后,水肿渐消,食欲有增。2周后,水肿明显消退,腰痛缓解,饮食正常,精神好转。3周后,颜面浮肿,下肢水肿消退,血常规正常,尿蛋白(++),隐血阴性,BP:135/85 mmHg。停用车前子、白茅根,将茯苓、泽泻减为10 g,加石韦、芡实、金樱子各15 g,再服1个月后,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复查4次均正常。尿素氮6.1 mmol/L,血肌酐92 μmol/L,BP:130/80 mmHg。基本方继服2个月后,完全缓解。嘱其注意摄生,预防感冒,勿劳累,适度锻炼。随访三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