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立体化教学(一)
详细内容
“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是新课程教学实验的重中之重,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立体化教学,就是在高效的课堂里,相对于教材、教师、学生、课堂而言,形成一个四维一体的立体化教学。
一、教师、学生、教材的立体化
1、教师――教材
教师与教材是和谐高效课堂的起点,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必须从现实出发,将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重组、修改、延伸、再创造,让原本相对静止的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吴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内容,他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了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他从这几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教材:1、生活中哪里见过角?2、插图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手中有什么?3、让学生自己看书,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4、判断哪些是角。学生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地走,其实也学到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而教师呢?从感知角、找角、抽象出角、辨角、数角、做角等几方面去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知识的世界,这时候想不学都难了。
2、学生――教材
理解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的飞跃。经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归纳、提高,方能形成概念,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掘事物的客观规律。学生与教材是和谐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体化课堂里,引导学生与教材开展有效教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也是时代倡导的。倚纲靠本,学生要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才能主动地建构知识。比如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中的一道例题:每千克西瓜0.8元,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体现立体化教学,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把3个0.8相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平台,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然后在这个关键时候指出小数与整数乘法不同的地方。小数乘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近,只不过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也是小数。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轻松地获取了知识,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与教材结合的立体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