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基础教育论文>小学阅读教学的导语设计(一)

小学阅读教学的导语设计(一)

详细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抓住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导语,新颖别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如同磁石,能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学生直奔学习的重点,准确抓住整篇课文的要害。总之,一个好的导语,能够选择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师生共同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也意味着教学成功的一半。我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观摩全国各地名师的精品课以及同行间的教学探讨所获,就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导语设计,浅谈自己的看法。
  
  1 从文题切入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包含丰富的信息,是学生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生动新颖的文题能够促使学生急于解读文章;简洁凝练的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而隽永含蓄的文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
  在上《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我从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自己造箭却去借箭?谁向谁借?为什么用草船去借箭?怎么借?借到没有?‘借’能否改为‘骗’其它的字?从中你感悟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通过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为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品析词语,感悟人物的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从文题入手,请学生读题目,然后想想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通过对文题的解读,学生懂得:这是一篇游记,重点描写金华双龙洞的景物特点。这时,我因势利导,马上追问:对!这是一篇游记,那么,请你画出作者登山游双龙洞的线路图,标出每个景点的景物特点,并在课文里划出相关的语句,想想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画。通过交流互动,学生不但明白了文章的体裁、游览的顺序、景物的特点,还懂得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如果学生今后遇到类似体裁文章的学习时,就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
  
  2 从故事切入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从讲故事入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位教师上《小珊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一上课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想在德国发展。他以为自己是个博士生,找个单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找了20多家公司没被录用,最后只好找一家小公司,结果还是没被录用。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个博士生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被记录在案。还有一个故事:有个人在新加坡期间,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看后没有归还。要回国,到机场,工作人员不让他登机。直到一个礼拜后才允许让他登机。从此以后他想再去新加坡,对方不给签证。这是为什么?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蝇头小利而不诚信的人怎能让人信任,怎能受人家欢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珊迪》里的小珊迪这个人物是个孤儿,生活非常悲惨,饥寒交迫,但在金钱面前他是怎样对待的?请大家从书中找找答案吧。”
  教师用故事导入新课新颖别致,学生既喜欢听,又在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感的熏陶,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