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的关注(一)
详细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音乐艺术使命,使教师看不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的潜在能力。音乐素质教育无法与每个幼儿相适应,更谈不上通过音乐教育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关键是应该对幼儿音乐教育作一重新认识。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一、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活动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重视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为幼儿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经验,刺激他们在所有的领域――身体、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幼儿是第一位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比音乐知识的活动更重要。因此,教师在重视幼儿知识获得的同时更重视发展能力,重视人格的建构,重视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与制定目标时要能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发现幼儿蕴藏的巨大的创造潜能,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自我价值与积极学习的情感等,追求的是幼儿的长远发展。例如:音乐活动《母鸭带小鸭》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不能只注重歌曲的教授,还要注重让幼儿理解母鸭对小鸭的爱是无私的,让幼儿情感迁移,天下的妈妈都伟大,并通过情感传递的方式改编歌词创编新曲:《母牛带小牛》《母鸡带小鸡》等。
二、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实际需求带有许多孩子气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语、童龄妙舞等。她们是从本能需要出发,追求自然、自发、游戏性与趣味性。因此,我们选择从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入手编制台阶式、递进式的活动目标及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远到近、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活动,从幼儿生活范围里选出适当的内容,使幼儿理解,并能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事实上,直接给幼儿现成的音乐活动内容并不多见,大部分都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教育手段来进行,在整合性的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努力探索、挖掘与思考。
三、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教,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示范、讲解、模仿,积极采取了探索发现法、听辩模唱法、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法等多种方法,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也更加注重幼儿对物体(乐器、道具)的操作摆弄,让幼儿通过亲身的感受真正理解与获得音乐知识、锻炼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还非常强调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如:教师要尽量少地在幼儿音乐操作前提供自己的范例或指导性意见,而是首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情感,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与创造。例如:在音乐活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充分让幼儿欣赏歌曲,通过孩子的听、对比和想像,让幼儿理解每一乐段表达的不同内容,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速度和语气更好的表现乐曲。
四、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不忽视教育结果的同时,更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其实,注重过程和注重结果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更不能理解为只有忽视结果才能注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