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一切皆有可能(一)
详细内容
作为一个刚刚接轨世界市场的本土企业,这样的话难免显得霸气。但当李宁把这几年飞速发展的成绩、大开大阖的传播举措轻轻地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说这话倒也有几分底气。
――解读李宁体育营销战略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十五年前,李宁以成功体育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商界,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体育用品王国。创业初期,李宁的个人名气确实帮助企业很快地进入了市场。快速的成长很快便加剧了竞争的激烈。强势的国际品牌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挤掉这个在他们看来极有潜力的本土品牌,同时,国内的其他资本也在逐渐进入体育用品行业。在内拥外攻的夹缝中,李宁很快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体育事业的盛大,就没有体育相关产品的市场。培育市场首先要站在那张让全世界的体育迷们为之欢呼雀跃,为之热泪盈眶的体育圣床上,否则在传统营销的环境中去谈体育用品的市场,市场将成为空中楼阁。于是,李宁挺身进入了体育营销领域。
赞助奥运走出国门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宁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的提供商,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尴尬历史。此后,李宁公司每届奥运会都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赞助商。对体育赛事的赞助,让李宁有了与国际品牌逐鹿市场的资历。当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力人群,发现原来本土品牌可以站在中国体育事业的高峰位置,可以和世界强势体育运动品牌一较高下的时候,在他们心中惟有国外品牌才是阳春白雪的定式思维开始慢慢地瓦解。李宁不仅在奥运会上做得非常漂亮,而且用一系列相关的传播支持把这一举世瞩目的赛事效益与品牌的结合发挥到了最大效果。在28届雅典奥运会期间,李宁创作的广告以各项目冠军运动员比赛前的心脏跳动为焦点,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广告在奥运会期间持续发布。后来在对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几大城市电视观众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广告就是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