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山东小炼油“地下生态链”探秘(一)

山东小炼油“地下生态链”探秘(一)

详细内容

在原油价格高企,中石化、中石油所属的大炼厂抱怨“越炼越赔”的时候,山东地方小炼厂却“逆势扩张”。这是为什么?

  “国内炼油业上半年度亏损41.9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实现利润163.8亿元。”7月27日,在200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如此表述。在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不时上窜过60美元的情况下,这样的数字听起来确实合乎逻辑。

  然而,就在作为中国炼油业“主力军”的中石化、中石油抱怨“越炼越赔”,并不断敦促国家发改委继续提高成品油价格、解决“油价倒挂”问题的同时,国家分配的原油指标只有180万吨、加工能力高达3000万吨的山东数十家地方炼厂却传出了普遍盈利的消息,生意异常红火。这些地方炼厂凭什么挣钱?他们的油源从何而来?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家》记者8月初赴山东青岛、济南、东营、莱州等地进行了采访,发现在地方小炼厂周围还存在一个颇具规模的原油供销“地下生态链”。

  “小炼油”逆势扩产为哪般

  从中石化胜利油田管理局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市区往北驱车二十分钟,便进入与石油大学华东校区一街之隔的胜华炼油厂区。

  8月7日,当记者来到此地的时候,看到在一条进入胜华厂区的必经之路上,排成长龙般的“斯太尔”拖油车长驱直入,使本不宽阔的道路非常拥挤。“自从去年公司常减压装置投产以来,这条路每天都是如此。”当地一名司机说。

  1999年,国家清理整顿“小炼油”,胜华炼油厂正是整顿之后保留下来的山东21家地方小炼油厂(简称“地炼”)之一。2000年,国家经贸委出台文件,对保留下来的地方小炼油厂实行严格的原油指标分配制度,山东地方小炼厂能得到的原油配额只占其加工能力的20%左右。而分到胜华头上的指标不过十几万吨,当时胜华的加工能力约为30-40万吨。

  数年前胜华还为油源缺乏而发愁。而现在,它已拥有110万吨炼化能力,全年的平均开工率竟保持在80%以上。前来购油的车队每天都将厂区附近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公司的效益由此连年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