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临界点(一)
详细内容
中国最特立独行的汽车厂商和它的老板都处于蜕变升级的关键时刻,但挡在“野孩子”面前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
2006年6月6日,北京。6款新车型的效果图摆在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和他的随行人员面前,它们是吉利即将推向市场的新产品。大家对其中4款的看法都很一致,只在两款车上意见出现了分歧。李书福喜欢前卫、夸张的造型,这符合他特立独行的个性,但吉利控股常务副总裁杨健却趋向保守一点的方案。他认为,个性过于鲜明会限制汽车的销量,而且以吉利现在的生产工艺还不能完美地实现这种夸张的设计。现场大部分人站在李书福的一边,但李书福最终采纳了杨健的提议。
安静地倾听他人意见可不是李书福创办吉利9年来的一贯作风,董事长的意见被当众否决,在一两年前更是绝不可能发生。和李书福相识十年的杨健说:“李书福在修炼,他这一年多来的变化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他正在从一个带头冲锋陷阵的将军变成一个统帅。”
然而,在业界,李书福依然是狂妄的,也是孤独的。在他自成一派的话语体系中,他与一汽、上汽始终无法对话,后者只是吉利坚持自主创新的反衬教材,只有丰田才是他追随的目标。尽管吉利已经跃居国内汽车厂商销量第七名,但在中国主流汽车企业看来,李书福之于吉利不过是一个农民在造农民车,他喊出的“吉利2015年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2/3出口海外”的目标,犹如天方夜谭,只能听听罢了。
对此,李书福淡然视之:“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它现在做的怎么样,而是要看它是不是每年在提升、在进步。这是最根本的。至于说农民,我做过两年,那是10岁至12岁的时候。”
在吉利内部,宏大目标已经在分步实施。3款自主研发的中级车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湘潭、兰州等国内外多个地区建厂、设点。近日,又在香港发售了7.42亿港元的可转债。对此,业界相当一部分人士持怀疑态度:“吉利的布局缺乏章法,李书福激情大于理智。”而中国民族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助理曹鹤分析说:“吉利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正处在一个产能扩张、技术升级的临界状态上。这个临界点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但也意味着企业过了这一关,将出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