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海威:中国网络业的悲情故事(一)
详细内容
“启蒙者”的角色
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网络业的一个纪念日。33岁的东北女子张树新扛起了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的招牌。
张树新与丈夫一起设计出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是挂在中科院之下的全中文界面的交互网络,是当时国内惟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登陆瀛海威的用户必须登记在册,并需缴纳一笔入网费。这基本上是“美国在线”早期模式的翻版。
张树新很快让瀛海威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她在北京魏公村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学习网络知识,她还开发出一套全中文多媒体网络系统,以低廉价格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一扇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门。她在各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在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文化的同时一遍遍告诉公众:信息产业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机会。她向中国科技馆无偿提供“中国大众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区;同北京图书馆合作,在“瀛海威时空”网上提供北图书目查询;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又为新闻单位开通亚特兰大到北京的新闻信息通道……
瀛海威就这样“启蒙”了中国公民的网络意识。许多中国百姓是伴随着瀛海威走进因特网世界的。
1996年9月,国家经贸委属下的中国兴发集团决定投资瀛海威,总股本扩充为8000万股。兴发集团与北京信托投资公司控股60%,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600万股。张树新的天树公司与姜作贤的卧云公司的股价溢增,无形资产1360万元,加上其它股权,比例下调为26%,股值2120万元,张树新身价上千万。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每天都在鼓吹瀛海威的大手笔“正书写着中国ISP传奇”理想。1997年初,瀛海威结盟微软。春节,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上海、广州等8个中心城市分站开设,其线上用户收入达110万元,公司在媒体上宣布未来3年总投资额将达到5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