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

详细内容

【篇一】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赏析

1.如何理解《序》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提示:因为阿Q不是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有违传统故觉不安。

2.如何理解《序》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做传的名目没有取出来,故难下笔。其意任在阿Q非不朽之人

3.如何理解《序》中赵太爷的“抢进”“跳过去”?

提示:“抢进”说明赵太爷的恼怒;“跳过去”说明赵太爷的霸道。

4.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的含义?

提示:●倡导“洋字”,讽刺“国粹”派的主张;

●“Q”更能体现主人公阿Q的悲剧性。

●在传统农村旺族大姓,其政治、经济地位很高。阿Q没有自己的名字、籍贯,足见其无依无靠,地位的悲惨。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10.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赵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阿Q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瘾,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阿Q不可能觉悟,麻木愚昧,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

提示:略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提示:略

阅读第七章:

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

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愚昧落后不言自见。

3.阿Q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4.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5.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7.“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8.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阅读第八章:

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

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5.假洋鬼子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假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6.阿Q认为假洋鬼子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阅读第九章:

1.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提示:“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提示: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的本质。

3.“高明”一词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怎么解释?

提示:“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说土谷祠并没有比大牢更好。

4.阿Q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提示:阿Q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这一情节,一方面是揭露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

5.阿Q“画圆圈”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

提示:表现阿Q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6.小说中前后共有几次写阿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

提示:大概有五六次,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又希望他们惊醒。

7.死到临头的阿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表明阿Q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极点。

8.“狼”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统治者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Q。

9.“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顽固的封建阶级本性不变,得了“银桃子”比作“顶子”“翰林”,失了辫子如丧考妣,终于还是迷恋封建王朝的“遗老”。

10.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提示:是一个十分悲观的现象:社会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篇二】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鉴赏论文

摘要:

关键词:鲁迅;周树人;《呐喊》;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国民的灵魂;传记;横眉冷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这部小说共九章。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

命要求。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阿Q正传》以其巨大的讽刺力量,从一开始连载,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猜测:小说的作者是谁,阿Q究竟指谁?因为这篇作品发表时用的笔名是“巴人”,所以人们猜想作者是四川人;又因为阿Q的某一“行状”有点像自己某件私事,于是又疑心为某个朋友所作,因为此事只有这位朋友知道。当《阿Q正传》一章一章发表下去时,有许多人都栗栗自危,恐怕以后要骂到自己的头上。但鲁迅用“巴人”二字为笔名,系指“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并非隐喻“巴蜀之人”;而且,他的创作,目的并不在揭发隐私,也无意去攻击某人,而阿Q的模特儿,却在别的小城市中,他实在正在给人家捣米。阿q正传赏析

小说的前三章:“序”、“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通过考证阿Q的姓名、籍贯和介绍他的行状,描绘出他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人们在忙碌的时候,也还记得起阿Q,因为他“真能做”,一闲空,就早已忘记了他。所以阿Q不单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而行状更难考索。这就可见阿Q社会地位的低下。不过作品着重描写的,还不是阿Q卑下的生活地位,而是他的精神面貌,即他对于自己生活遭遇的态度。阿Q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时也有不满,却没有反抗意识,而是浑浑噩噩,只求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安慰。阿Q既自轻自贱,又自高自大,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却要找出种种理由来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他生活极端穷困,却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常常受人欺侮,甚至被人揪住黄辫子碰响头,却说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闲人硬要他承认。“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他被迫承认之后,却仍能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所以,阿Q在生活中处处失败,而在精神上却永远是胜利者。甚至,有一次在赌场上,他的洋钱被抢走了,而且还挨了一顿打,他心中实在感到痛苦,但仍有办法来解脱:他自打嘴巴,却觉得“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这就是阿q正传赏析

精神胜利法,或称之为阿Q主义。

第四章是一个转折。因为;“恋爱的悲剧”,阿Q的生计遂成了问题。本来阿Q靠自己的劳力,在未庄还能混口饭吃,但因为向吴妈求爱而挨了秀才的竹杠之后,假正经的未庄人都不肯再叫他做工了,代替阿Q打零工的是小D。小D者,小同也,其命运与阿Q是相同的,他是阿Q的替补队员。而阿Q在偷了静修庵的萝卜充饥后,只好下决心到城里去流浪。他在城里帮白举人家做过工,又帮一个偷儿做过下手,终于因为失风而回到了未庄。虽然如此,但因为进过城,他自觉在精神上更高人一等。他既看不起未庄人的孤陋寡闻,也不满意于城里人,因为“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加以最近观察所得的缺点,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当然,只有阿Q最高明了。

由于阿Q有偷来的东西可卖,所以很引人注意了一阵子,后因被发现原来是个不敢再偷的小偷,所以又复被人看不起。当他从中兴走到末路时,恰好辛亥革命爆发了。这又使阿Q的生活起了大变化:他投向革命。

鲁迅先生创作的基点是暴露,无情的暴露,暴露社会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丑态,审视现实生活中各色各类丑态的人生,丑态的社会。小说中所叙述的,无论是未庄的社会环境,还是人物故事,包括间或透露的有关省城的信息,都是昏暗一团,就连一场被闹得天翻地覆的“革命”风波,也是如此地混乱不堪,我们从中看不到一点一丝的理想之光。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病态,都逃不出作者那犀利敏锐的目光,在他那只魔杖似的笔所描摹的长幅画卷中,我们看到的是济济跄跄的各色人物,但几乎所有的人物,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丑!

翻开小说来看一看,我们看到的是:赵老太爷的假仁假义,假洋鬼子的为虎作伥,赵白眼和秀才之流的鱼肉乡里,王胡、小D之辈的游手好闲,就连一个小小的地保也是恁般的见利忘义,„„这些人物的罗列,就好像是鲁迅先生给我们搅翻了一条臭水沟,这阴沟里什么样的肮脏都有,苍蝇,蚊子,老鼠,水蛭,臭虫,„„什么东西丑,什么东西臭,鲁迅先生就给我们挖什么。这似乎不是在写小说,也不单单是在塑造一个阿Q,而是在写丑的社会,丑的群体,皮里阳秋,都包含着可恨,可鄙,可耻的内核。小说中写阿Q之丑处自不必说,比比皆是,可随手拈来;写别的人物的丑处也是极尽“丑陋”之能事,处处传神,事事流韵。单是列举一处写赵老太爷的地方,就足够读者费尽思量。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的阿Q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篇三】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人物形象赏析

《阿Q正传》人物形象赏析

08秋汉语言文学教育罗惠欢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世界名著之一。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巨大的艺术工力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这个典型形象内涵丰富,影响中外。但阿Q究竟是个什么典型,却众说纷纭。人们看法的不一致,正说明阿Q性格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阿Q在未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处于无处不在的强势威压之下,不但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没有恋爱权,更要时刻承担生存危机。阿Q不被重视也孤弱无力,挨了打受了委屈除了暗地里骂几句“他妈妈的”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外在的势力总是阿Q力所不及的,他只能在远离中心的边缘孤魂野鬼般的游荡。阿Q当然不想这样不被重视,他野希望未庄人给他一些起码的尊重甚至于再来点敬仰,所以他一度进行着由边缘到中心的努力。但赵太爷之流却不与阿Q方便,使阿Q从边缘向中心的最初尝试终于落空;阿Q似乎可以借革命的威势使自己摆脱现存的困境,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最终颠覆了阿Q“所有的抱负、希望、志向与前程”,阿Q最终无辜的成了革命的牺牲品。

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是一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采用一种滑稽可笑的标准,以自我价值观念为评判标准,构造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凡是不符合他的习惯与“品味”的都是不应该、不正确的。现实当中他无可奈何的处于权利的“边缘”地带,几次向权力“中心”地带滑进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后,阿Q改变了策略,他的不满与反抗意识退化到内心深处,他别有创意的找到了宣泄不满的途径,从精神上夸大自己、贬低别人,实施对那些嘲笑自己、欺凌自己的强势群体的报复,以实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赖以自救的生存哲学,是他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一件有效法宝。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

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阿q正传赏析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

阿Q把“精神胜利法”作为他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一件有效法宝,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阿Q虽然借此使自己无数次从困境当中解脱出来,却无法真正的救赎自己,阿Q在被杀前曾有灵光一现的清醒,于是他不由自主的大喊“救命”。这一次,阿Q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那些无数次解救他的自欺欺人的想法在这一刻彻底失去了作用,他无师自通的那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精神自救已无法使他豪迈、洒脱的迈向死亡,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是破产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力的自嘲“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纵观阿Q的成长历程,那应该是一段漫长的心灵之旅,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他具有了某些消极适应性,使他能够在困厄中制造出一些快意,这写构成阿Q苟活人世的防御机制。比如他的善于“遗忘”,善于“否认”、“置换”和“幻想”,善于在梦境中寻求解脱等。阿Q曾参与了一场赌博,可赢的钱却遭了抢,还稀里糊涂的挨了顿打,他用力地打了自己两个嘴巴。通过自虐,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情绪,重获平衡,先前的不快彻底遗忘了。和自己及其藐视的“王胡”打了一仗,却没有取胜,又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着实地打了一下,却因为看到对面走来的小尼姑,就将自己的“屈辱”自然的迁怒、“置换”到小尼姑的身上,从而获得了新生。

这些幼稚的防御机制有效的帮助阿Q及时摆脱了痛苦。如果没有这些防御机制的保护,阿Q真是生不如死,说不定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早就自杀了。然而,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使阿Q偷安一时,也使阿Q习惯性的歪曲现实,逃避现实。阿Q当然不明白其中利弊,不会学会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所以他不可能写好天地之间、至少也是在未庄的那个完美的“人”字。

阿Q是“正人”,虽然“不知他曾蒙受什么名师指授过”,但他那里的确有那些“男女之大防”之类的严正思想,他对自己是有所要求和限制的,作“正人”的愿望使阿Q谨守训诫,不由自主的将情感紧紧包裹起来,使之不越雷池一步,这样情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作“正人”就要牺牲或压制富有激情、真实的“本我”,而“本我”象潜藏的暗流一样的时刻寻找突破口,意欲从“超我”的限制中突围出去。“超我”对“本我”的限制越强,“本我”反抗的力量越强;而在“本我”抗击力量滋长的同时,“超我”也会加大限制的力度。阿Q的行为表现的及其极端,显得激切和无来由,实际上正是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有着崇高目标的“超我”之间的对抗日趋紧张的结果。

阿Q不但想当“正人”,还有想当“完人”的梦想。他甚至要求一

种“完美”、“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他极力想在天地间、至少也是在未庄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可惜他体质上的弱点,尤其是头皮上的癞疮疤使他不能完美。他用心良苦的膨大着自我,否认那些威胁到自我“光辉”形象的不足之处,以筑起精神堤防,抗御外来的随时可能的对他自我的掩埋。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始终支配着阿Q,使他在紧张的对持中实现着自我强化,在精神层面建构虚设的堡垒,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状”。

然而,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使阿Q偷安一时,也使阿Q习惯性的歪曲现实,逃避现实。阿Q当然不明白其中利弊,不会学会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所以他不可能写好天地之间、至少也是在未庄的那个完美的“人”字。阿Q看起来似乎并不需要心理医生,因为他有自救的“良方”。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家的流浪生活是造成阿Q长时间处于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常常在许多“压抑”面前失去心理的平衡,所以心理疾病成了人类无形的杀手。我们认识了阿Q,也正可以反省自我,在这种镜鉴中揭示出自我灵魂的暗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