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八百字
详细内容
篇一:《唐诗鉴赏100例》
唐诗鉴赏100例
目录
1.罗邺《早发》
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3.王绩《野望》
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
5.贾至《春思》
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8.姚合《闲居》
9.严武《军城早秋》
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12.杜甫《曲江对酒》
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14钱珝《未展芭蕉》
15.刘眘虚《阙题》
16.李商隐《霜月》
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8.薛逢《长安夜雨》
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
20.雍陶《天津桥春望》
21.薛涛《送友人》
22.柳中庸《听筝》
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24.杜荀鹤《自叙》
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6.郑谷《题杭州樟亭》
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8.李商隐《风雨》
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30.张蠙(pín)《登单于台》
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32.刘方平《梅花落》
33.陆龟蒙《吴宫怀古》
34.许浑《旅夜怀远客》
35.栖一《武昌怀古》
36.李白《清溪行》
37.韦应物《春游南亭》
38.贾岛《寄韩潮州愈》
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40.雍陶《塞路初晴》
41.杜甫《孤雁》
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43.韦庄《忆昔》
44.戎昱《塞下曲》
45.王勃《咏风》
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
49.吴融《子规》
50.杜甫《九日》
51.陈子昂《感遇》
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
53.赵嘏《长安秋望》
54.崔湜《边愁》
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
56.曹松《南海旅次》
57.白居易《琴茶》
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
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
60.元稹《高荷》
61.李中《舟次彭泽》
62.高骈《风筝》
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64.杜荀鹤《闽中秋思》
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66.温庭筠《赠少年》
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68.崔道融《梅花》
69.崔道融《溪居即事》
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
72.李中《舟次彭泽》
73.寒山《杳杳寒山道》
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
77.万楚《骢马》
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
79.徐通《春日闲居》
80.陆龟蒙《离别》
81.张乔书边事①
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
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
86.顾况《听角思归》
87.戎昱《耒阳溪夜行》
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
90.张仲素《秋夜曲》
91.薛媛《写真寄外》
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93.孟郊《秋怀(其二)》
94.崔涂《除夜有怀》
95.王勃《别薛华》
96.韩偓《春尽》
97.马戴《楚江怀古》
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
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
100.卢照邻《雨雪曲》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唐诗鉴赏八百字}.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2.(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唐诗鉴赏八百字}.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
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唐诗鉴赏八百字}.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
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
篇二:《唐诗鉴赏》古诗词中的传奇女子
诗词中,氤氲着无数缠绵悱恻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那些诗词中所咏叹的女子,她们或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或是来自于文人们的天才想象,她们是诗词中缱绻着的一缕香气,一抹清愁,一丝回忆。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从古至今,诗歌的主题不知凡几。依依惜别的送别诗;缅怀先贤,追慕古人的咏古诗;表现家国豪情的战争诗;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塞外秀丽风光的边塞诗等等。在这些诗歌中,大多数所表现的都是男子的世界观,他们的生活故事。其中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则是描写古时的传奇女子诗作。“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儿女名莫愁”“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每当读过这些诗,我们往往总会被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所缠绕,会有几人去关注诗中描写的人物生平。
这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穿越千年时光,从诗词入手,在淡雅的文字之间感受那些离尘绝俗的的灵慧之气。她们如一幅幅绝美的画卷,令人沉醉怀想。她们的绰约之姿、咏絮之才、停机之德,被古典诗词凝练成永恒的美,琥珀一般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唐代的一次酒宴上,大家谈到春秋时的息夫人。有人当场向王维索诗。于是在山水田园诗和军旅边塞诗上卓有成就的王维挥笔作下一首《息夫人》,诗歌如下: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春秋是个英雄美人众多的时代,出了很多倾国倾城的传奇美女,如夏姬、文姜,而这首诗中的息妫,也是其中的一位。
息妫,是春秋时楚国的公主,嫁给了息国国军为妻。她生的极其貌美,是那种明艳如桃花的美貌,叫人看了,心里也便开出花来。因此,她便有了个雅号,叫作桃花夫人。
但无论在古在今,没有强大实力所守护的美貌,往往便是祸端。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娶她做了夫人。对她也是宠爱有加,事事顺从。他希望有一天,她也能爱上他。息妫在楚宫三年,虽生了两个孩子,但默默无言,始终不主动和楚王说一句话。楚王问其缘故,她回答说:“我身为一个妇人,身事二夫,即使不能死,又有何面目同别人言语。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今日的宠爱虽然丰厚,但和往日的恩情对比起来,是那样苍白渺小,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永远眷恋旧情的真爱。这句话是诗人揣摩女主人公心理而得,通过她对今宠和旧恩冷静而坚决的选择,一个身不由己、对爱忠贞不逾的弱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有位佳人睹花自伤、泪眼迷离,似有无限哀怨无处倾吐。花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昔日并蒂连理的爱曾令娇颜笑绽,可此时,满腹幽怨、辛酸、屈辱的息夫人,眼中只是徒添悲伤,潸然泪下。息夫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甸甸地道出:“不共楚王言。”为我们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我认为,在这时,息夫人的内心也应该是矛盾的。毕竟人心不是铁打的,她嫁给楚王,虽然是被迫,但楚王却对她听之任之,和颜悦色多年如一日。铁石心肠也不免为之感动,可是这时一回想起死去的丈夫,她便连开口说话也不愿意了。“看花满眼泪”,跟后来杜甫“感时花溅泪”的写法差不多。由于这一句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