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未来高度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党治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本文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特别是对我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对国际国内形势、党员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实际的认识和把握,从历史和未来角度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 键 词】三个代表/政治思想
【 正 文 】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重要历史时刻,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特别是对我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透彻分析和深刻总结;是从历史和未来高度,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思考;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邃内涵,从历史和未来高度把握其重大意义,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
一、“三个代表”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三个代表”是总结我党的全部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
回顾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过伟大辉煌,也发生过严重挫折。第一个大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反动势力的统治,使国家积贫积弱,濒临灭亡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依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产业工人群众,鲜明地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锋芒直指束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桎梏,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愿望和利益,从而得以动员和组织起强大的革命力量,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三个代表”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党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的正面经验的总结。
从1949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个大阶段。在建国后的头8年,我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顺应中国人民强烈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愿望,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后,在长达21年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偏离和对形势的错误估计,造成了两次严重挫折,即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本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由于大搞群众运动,不讲科学,不遵重客观经济规律,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十年“文化大革命”,由于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基本矛盾的错误认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人为的阶级斗争,阻碍和破坏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使党和国家的肌体遭到空前破坏,整个国家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它不是任何意义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和浩劫,是严重背离“三个代表”的错误实践,它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20多年,是我党的第三个大阶段。20多年来,我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取得了伟大成就,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同时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翻两番”的建设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0多年中,我国国民经济从濒临崩溃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改善。这足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放在中心地位,即就是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胜利和取得巨大成就,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苏东国家共产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从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到90年代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既有风起云涌的革命高潮,也有遭受严重挫折的低潮和沉寂状态。20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以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从广大群众利益出发,武装夺取政权,成功地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之后,运用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经济文化发展成就,使苏联由贫穷落后一跃成为世界二号工业化强国,1950年与1917年相比,工业产值增加到12 倍, 国民收入增加到12.6倍,这无疑说明这一制度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是受到劳动人民衷心拥护的和广泛支持的制度。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和弊端,但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在它的引导和促使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这无不是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和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结果,无不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三个代表”的结果。
然而从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高潮逐渐转向低潮,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苏联共产党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在顷刻之间解散垮台,被历史的潮流无情地抛弃掉。从深层上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大致有三条:一是固守僵化的经济体制,不求改革,不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如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比例严重失调的经济结构、粗放与赶超型发展战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最终造成苏联经济每况愈下,经济危机产生、引发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生产力发展增长缓慢,据前苏联官方统计,1971年―1985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一直在2%左右,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仅为美国的1/4,且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实际是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1988年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31,是美国的2.4倍。这就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自然会使人民逐渐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冷淡,甚至抛弃。二是在文化上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丢掉了“老祖宗”。主要表现为机械、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性。在这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指导下的党,外表强大而本质脆弱,不堪一击。在与西方各种思潮的论战中漏洞百出,迅速败北,最终是党员纷纷放弃这套理论,转向对其他思想的信仰。可以这样说,思想上的破产注定了组织上的垮台。三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和维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党内缺乏民主及应有的监督,党垄断真理,党的领导人搞个人崇拜,对人民群众中不同意见的人实施专政。这严重妨碍了广大人民积极性发挥,压抑了创新精神。加之从勃列日涅夫时代滋生蔓延开来的官僚主义、生活腐化之风,严重败坏了执政党的声誉和威信,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苏维埃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直至广大人民群众抛弃党和苏维埃。党本有机会可以通过改革,来调整群众对党的信任,但由于领导人打着改革的幌子,搞所谓的公开化和多党制,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使党在面临重大挑战的关头,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陷于孤立和失败,最终为历史所淘汰。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说明,一个政党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就能顺应时代潮流,为人民所拥护,违背“三个代表”要求,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被历史所抛弃,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
回顾我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警示我们,无产阶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和活力,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问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立党的根基;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具有本国特色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立党之柱;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立党之源。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把握形势,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的重大抉择
科学总结历史,是正确把握现实、开拓未来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始终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使命。可以说,经过8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20多年的艰辛改革,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正不断繁荣富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新世纪,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党能否经受住各种新的考验,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继续作为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在21世纪再创辉煌?这既是历史、现实和未来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任务和使命,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一)从国际政治经济趋势看我党的责任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的大变动之中,中国也处在历史的伟大变革之时。在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着一系列国际严峻挑战和考验,同时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主要是:
――国际政治环境的多极化趋势。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各种力量不断进行着新的分化组合,以美国为首的单极逐步走向多极化。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完全有可能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在发展,天下仍不太平。美国以强凌弱,试图称霸全球。俄罗斯依靠其军事实力仍保持一极地位,欧盟凭借区域集团化不断扩大其影响,日本利用日美安保体制实施扩张。我国始终处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攻击和遏制之中。特别是美国等始终不断地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加紧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手段对我进行干涉。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攻势还在加强。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越出国界,形成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经济优势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据统计,1997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日、德就达到50%,美国为26%,而我国仅为3.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更低, 排在第81位。在这种趋势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峻挑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通过经济全球化千方百计对我国力图阻挠,遏制发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得不长期面对资本主义仍占优势的国际环境,不得不承受国际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这要求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速度。当然经济全球化也带给我国有利的一面,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有利于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科学技术革命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正在带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可以使国家和人民拥有更强的能力,但同时也能带来不利的后果。它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还处于劣势,科技人才少,科技投入少,文盲人口多,科技体制落后,科技布局不尽合理等。据统计,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占全世界的95%以上,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下决心迎头赶上。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运动目前处于低潮,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制度并没有终结,在经历了曲折之后,将会更加深刻反思自己,认清时代,探寻进一步发展道路。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走向。因此,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二)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看我党的使命和任务
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紧密相连,国内形势及大局直接规定着党的使命和任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实践探索,因此带有很大的风险和挑战,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走入歧途。特别是对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改革中的难点,是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课题和考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不同要求的复杂状况,最突出的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对党的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具有积极性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党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不同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必然提出不同的思想道德文化要求,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必然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宗旨提出新的挑战。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必然带来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和抵制不力,必然会影响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党的组织、作风建设。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也会给党的建设带来难度,社会组织过多过滥,疏于管理,缺乏引导也会影响党的领导和党的事业发展,“法**功”邪教组织出现,使我们对此认识更加清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必然对于社会管理机构的作用,提出新的要求,有待不断去探索和实践。
――国内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的曲折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各种困惑和疑问,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二是我们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就是这一现象扩大发展的结果,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失。三是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思想意识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等,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国内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挑战。我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虽然经过不断解放和发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如前所述是明显的。生产力的发展还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得不到较大的满足,国内贫富差距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如果较长时间维持这种状况,我们党及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从总体上说,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好的,这是主流,是基本方面。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部分党员干部没有经受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党员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缺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原则性和党性原则的关系。特别是干部腐败现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为人民所抛弃。值得我们欣慰地是我们党正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大局和国内大局的发展,赋予了我们党更加重大的责任,使我们党经受着更大的考验。要求我们党必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极大地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党的领导也要现代化,使党的目标和职能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党的组织运行机制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尤其是在世界大变动、大转折的时代,新趋势不断展露,新事物不断涌现,必须敏锐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和国内发展的大势,紧紧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瞄准最新的前沿,在文化的发展方面汲取最先进的营养,在经济建设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在思想理论方面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治国理政方面采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要坚持“三个代表”,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生命的活力,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三、“三个代表”思想对于建党治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个代表”思想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建党治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