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思考(一)

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论文摘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应当积极探讨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等方面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新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探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时代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对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学者和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在哲学、社会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尼葛洛庞帝、埃瑟・戴森、曼纽尔・卡斯特、迈克尔・海姆等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社会“范式”转型等角度,分别就“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社会”和“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作用作了颇具影响力的描述和分析。尼葛洛庞帝认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_1戴森通俗地把互联网比喻为:“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潜在的家。……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卡斯特将“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概括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海姆将网络视为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模拟的环境和一个虚拟实在的世界,并认为其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人工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等特性:。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还着重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心行为特征的影响作了描述。例如,唐・泰普斯科特把伴随电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称为“网络世代”,并通过访谈调查方法,从文化和人格两个相关的层面论述了“网络世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化上,“网络世代”主要包括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情绪及智力的开放、包容性创新、早熟等特征,而在人格上,“网络世代”则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等特征。P.Wallace通俗地描绘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心理、面具和伪装心理、团体动力、攻击心理和性心理、人际吸引心理、利他心理等,探讨了人们的互联网心理发展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金伯利・s・扬在其《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一书中,则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研究了“因特网瘾”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和表现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康复策略。
  在国内,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矛盾及其社会影响、网络环境下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个层面:一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文化开展的相关研究。如曾同屏等人研究了赛博空间的文化蕴义,指:“因特网的革命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从技术层面上导致了赛博空间的出现,而更在于从社会文化和交往上看它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空间,使得信息方式和虚拟实践成为人类的重要实践形式。”鲍宗豪往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信息网络的文化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网络促进了全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化语言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并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六大革命。同时,国内众多的学者、专家,还从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了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从同内相关文献来看,最为全面的当属谢海光联合全国19所大学完成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该课题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建议。三是来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围诸多文化事业单位网站、高校网站,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同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上述相关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和实践奠立了较好的基础,体现在:(1)它们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材料;(2)它们对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思想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应当“进网络”和如何“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进这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存在的不足方面之一是:这些研究和实践,突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实践性,然而,尚未上升到教育理论的层面,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理论原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审视。也就是说,如何系统地提炼和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有效地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将成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胡锦涛在沦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以说,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积极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借鉴同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规律性问题做出系统的解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构架
  网络是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的空间或领域,是技术一工具与人、社会群体和组织互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属人的性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同时又是一种不同于现文社会的“虚拟实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们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冈此具有共同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者的不同点在于:它所面临的是新的“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中具有特定心理行为规律的人,尤其是伴随电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世代”。所以,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结合网络文化发展的态势和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点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系统地概括、提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原理,以达到服务于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目的。诚如江泽民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以上述研究方法为引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契合,我们初步提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构架的模块如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地位和功能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理的研究,首先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基本任务,厘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需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成等不同层面,阐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于网络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保障和导向、整合和渗透、控制、调节和转化等社会功能。同时,需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既包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直接的思想理论依据,又包括要以教育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乃至网络技术原理等作为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