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分析(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分析(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既有内在结构,又有外在结构。内在结构包括理念价值取 向结构、即公正、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规范、效能和秩序等的排列组合;行为价 值取向结构,即政治统治价值取向、政治管理价值取向和政治参与价值取向等的排列组 合。外在结构是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外在价值与其环境结构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价值取向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冲突性;导引的原则和方针主要是价值平衡,利益兼顾 ,因势利导,积极进取,取长补短,发展自强。

.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结构/统一性/冲突性/价值导引/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及其结构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是一定的社会政治主体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 与一定的政治客体所形成的关系范畴。它具有特定的属性和发展方向,即从主体属性上 讲,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各政治主体活动的产物,从价值客体上讲,它具有先进性和进步 性,从而是一种具有导向性或指向性的目标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具有绝对超越指向性(注:有人在谈论法的价值时使用了“ 绝对超越指向性”。此处属借用。参见法苑精萃编委会编:《中国法理学精粹》,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175页。)。它的绝对性体现在它为社会主义所必需, 对于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和意义,具有永远不可逆转的绝对确定的发展方向;它包容 和超越了人类一切既有政治文明价值成果,但又具有永远不断发展的性质。从不同的角 度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

  (二)内在结构:理念价值结构和行为价值结构

  公正、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规范、效能和秩序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 要理念价值取向(注:这些价值取向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共“十二大”以来 的其它历次政治报告和一些政治文件中都有所涉及。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是我们确定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另参见西里尔.E.布莱克主编:《比较现代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4、6―28、32、42―139页;《近代中国的政治理念 嬗变与政治文明转型》,载《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6期。)。公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则,自由、平等是其基础,民主是其核心,科学和规范是其理性工 具,效能是其功能要求,秩序是其前提与结果。多位一体,同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念 价值取向结构体系。

  政治统治价值取向、政治管理价值取向和政治参与价值取向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主要行为价值取向结构。政治统治价值取向侧重指向公正秩序,政治管理价值取向侧 重指向公正秩序,政治管理价值取向侧重指向科学规范和效能,政治参与价值取向侧重 指向自由平等和民主。由此可见,政治文明行为价值结构与理念价值结构存在着内在的 统一性。行为价值结构是通过行为分类予以概括的,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结 构的显性部分,而理念价值结构则是其隐性部分。当然,这些行为价值结构与理念价值 结构不能完全等同。

  (三)外在结构:外在价值与社会环境结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其环境结构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结构和经济 关系结构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但是,相关的宪法和法律制度结 构等往往具有更直接的规定性,而其他方面的社会精神结构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那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特点呢?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的统一性

  (一)价值取向特征的统一性

  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它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政治活动的产物,从 主体需求的产生到满足程度等方面都具有主观性。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过程及其作 用结果却具有客观性。

  2.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谓绝对性,如前所述,就是它的绝对必要性和绝对超越 性及其普遍性(成为人们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所谓相对性就是指它的条件性,呈现出 差别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3.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在其价值取向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的价值与各种具体条 件下的具体价值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具有整合性的统一体。

  4.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它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价值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其价值 标准具有普遍的跨时空指向性。它的每一种价值取向既具有人人需求的一般性倾向,又 会在需求重点和强度等方面因人因时因条件而异。它还有与其环境结构相适应的特殊属 性和国别差异性等。

  5.终极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它拥有一种人类值得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同时,在不同 的发展阶段又有现实的具体奋斗目标。

  6.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其价值取向中,有的具有目的性,有的具有工具性,有 的兼具目的性与工具性。

  7.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它具有满足其社会主体需求的巨大可能性,而不断的社会 实践活动则将这种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8.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既要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也要以一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其他社会成员的某种政治需求,增强其政治道德合法性基础。

  9.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价值主体既有个体层次上的人,又有团体层次上的人 ,还有社会整体意义上的人群集合体。它的价值客体也具有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价值取向结构中各价值取向间的统一性

  在理念价值结构中,公正是根本性的理念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讲,其他理念价值 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没有公正或正义的神圣性裁判,自由、民主、平等、科学、规 范、效能和秩序等价值取向的偏差或不足就难以得到判别和纠正。

  自由、民主和平等是沟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各理念要素一致性的桥梁。没有 自由、民主和平等,科学、规范、效能及秩序未必能实现最大的善――最广泛的社会公 正,公正理念也难以促成最完善的科学规范和最大的效能及最人道的善治秩序。

  科学、规范、效能是实现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及善治秩序的理性工具和必然要求 。科学化是规范化的时代禀赋,是效能化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化又是科学化的体现和效 能化的基础,效能化则是公正约束条件下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追求一种新型秩序――以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自由平等 和民主为基础,以尽可能的科学规范和效能为条件,在人类历史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 公正的秩序。当然,没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其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取向也就难以保 障。

  在行为价值结构中,政治统治价值取向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统领其他政治行为价值取 向。政治管理价值取向和政治参与价值取向作为日常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按照不 同的路径和差别性向量的特点相互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说,政治统治价值取 向往往被置于首要的根本的地位,具有目的价值特点。政治管理价值取向和政治参与价 值取向等往往要巩固和实现政治统治价值取向,具有工具价值取向(但其自身也可以成 为行为价值主体的追求目标,从而具有目标价值特性)。政治管理及政治参与价值取向 则被限定在政治统治价值取向许可的范围内。


  (三)价值取向结构中每一价值取向内部要素间的统一性

  在理念价值结构中,在现代社会,公正与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自由、平等和民主等 因素紧密相连[1](P38-41)[2](P200)[3](P252)。公正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以自由、 平等和民主为基础的。公共利益作为价值尺度导引和评判政治自由、平等和民主,自由 、平等和民主是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实现公共利益的工具和途径。

  政治自由主要包括个体独立、政治意志自由、个体能力、政治机会和权力。无独立即 无自由。个体独立保护并允许个人进行选择[4](P306-309)。政治意志自由是政治主体 内在选择自由,这在具有“诛心”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具有重要的意义(注:桥・萨 托利等人认为内在的意志自由并非政治上的自由。参见:《民主新论》,第325页。但 笔者在此要强调没有政治意志自由就没有政治行动自由,政治自由是内在自由与外在自 由的统一。)。个体能力是政治个体自身具备的实现政治意志自由和政治行为自由的主 观条件和基础。政治机会是政治行为自由的选择集合。权力是政治自由的防范对象,也 是社会主义政治自由得以实现的保障力量。

  政治平等包括独立人格地位的相同性规定、政治结果的相同性、差异性分配的公正性 和政治机会均等。种类平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原则,它基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人 人平等的理想和信念,源于社会主义对人类人性平等的尊重。相同的人得到相同的结果 是贯通种类平等和差异性分配平等的过渡原则。不同的人公正地得到差别性待遇,是客 观因素制约下的一种现实选择原则。而机会平等则是使政治主体实现从不平等到平等的 环境保障。

  政治民主,包含以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等。公民权利是基础, 人民主权是最高原则和本质要求,消除公共权力的某种异化是其重点内容。

  政治科学,包括政治科学知识、政治决策的组织结构与程序及其过程的科学化、科学 精神和科学理性思维等。政治科学知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科学化的基础,政治决策科 学化是其核心内容,科学理性思维与精神则是其先导和灵魂。

  政治规范,包括政治道德规范、政治制度规范和宪政规范等。它们是不同范围、不同 层次、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互补性很强的政治规范。

  政治效能,包括政治效率和政治能力等。政治能力越强则政治效率越高;政治能力越 弱则政治效率越低。反之亦然。政治效率和政治能力呈正比例关系。

  政治秩序,包括政治权威、政治控制力和政治局势等。这三个组成因素也呈现出一致 性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强调最符合人性发展的、以自由平等和民主为基础的公正秩 序,这是社会主义一切政治权威和政治控制力及政治局面的合法性基础。

  在行为价值结构中,政治统治价值取向包括阶级统治和人民统治等的统一。它首先强 调阶级统治的意义,但同时又强调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普遍性和平等性等现代价值,包 括满足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一切爱国者的合法或正当要求。

  政治管理价值取向存在着公权主导与社会自治的统一,“德治”和法治与自治的统一 。当今中国政治管理过程大致是一个以公共权力为主导、政治强制管理、政治民主管理 与社会自治管理相统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4](P10-11)。

  “德治”、法治与社会自治的统一,是一种涉及不同层面不同主体和客体、互补性很 强的总体治理模式。“德治”的价值在于形成政治自律机制,减少法治及政治监督成本 。法治作为一种他治,一般针对外在行为,其种种特点决定它具有外在约束价值。自治 更多地与私域或小范围内价值主体行为方式相适应,可以弥补“德治”与法治域外真空 地带。值得指出的是,“德治”和法治及自治不仅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还包含了目标 价值,都具有更本质含义,即人性、德性和主体性意义,都包含了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 尊重。这是它们在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上的统一性。

  政治参与价值取向包括公共权力公开和公民参与的同构。公共权力公开是公共权力回 归人民、防止公共权力隐秘异化的需要,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公民政治参与是 促进公共权力开放、防止公共权力隐秘异化的动力源泉。

  此外,我们已经看到,各价值取向要素间往往存在着交叉统一的关系。这种相互渗透 、相互交叉甚至相互包容的关系,并不能否定每一种价值取向的独立自在性。因为它们 各有其特点和侧重点,并在事实上已经被人们认可为具有相对独立价值的东西,这从另 一方面说明了各价值间存在着统一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