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以香港公民教育为借鉴(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借鉴香港的公民教育模式,即提倡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香港公民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笔者以华侨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来自内地和香港的大学生道德观念、公民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内地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88.3%;对香港学生共发放问卷120,获得有效问卷ll8份,有效率为98.3%。在统计分析中,运用了sPss11.0提供的单变量描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的公民教育实践的成效较为显著。为此,我们希望借鉴香港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更有效的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方式,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尽绵薄之力。
一、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内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通过多年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来自内地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看到大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看到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仍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我们对内地大学生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其中15.5%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有48%的同学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行,43%的同学认为不太可行;但当我们问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时,只有25.5%的同学感兴趣,62.5%的同学不太感兴趣,l2%的同学反感。这说明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及原因时大多数同学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方法的原因。
2.政治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7%的学生关注每年召开的两会。当问及“在升国旗时奏国歌时,你的心是”,42.3%的同学有神圣感,25.2%的同学热血沸腾,两者合计67.5%,但仍有12.5%的同学没有感觉,18.1%的同学微微颤动,两者合计30.6%,这一结果显示有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淡漠的情况。据广东有关高校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只有36%的学生对政治活动积极参与。…另外,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意向都为:大城市、轻松、待遇高。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价值取向扭曲,知行脱节严重。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意识上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有较正确的荣辱观,但在行为上却与之相背离。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应该多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但在调查中却显示仅有超过一半(52.1%)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活动;有29.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5.3%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问及“是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时,仅有21,1%的学生经常参加,有69.8%的学生不经常参加,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他们一方面表示大学生应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但真正去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却只有过半数。一方面表示要抵制封建迷信,另一方面自己却相信命运之说。一方面认为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另一方面却是等到他人求助时才会去帮助。一方面认为大学生更应该诚实守信,但在真正的物质利益面前却常常见利忘义。
二、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
香港公民教育实际上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才由原来的“子民教育”进入了真正的公民教育新的时期,香港教育署l985年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l996年又进行了修订。从调查问卷结果看,香港的公民教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调查显示:有66.7%的香港学生参加过义工活动,而内地学生仅有52.1%参加过志愿者工作。在问及“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排队,你会”时,香港大学生中有35.6%的人“立即出声或请管理员制止”。问“有人在非吸烟区吸烟”时,有28%的香港学生“立即出声或请管理员制止”,仅有l7.8%的学生会“立即离开现场”,而内地学生大部分则会直接离开现场。在问及“你经常见到香港人在香港有以下行为吗?”:“上公共交通工具有人争先恐后”时,5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非公共场所的非吸烟区吸烟”时,有60%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有人在公共地方污染环境(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汽水罐、报纸)”时,有58.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问及“整体来讲,你对香港人的公德心有多满意”时,有74.3%的香港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以上结果与我们采取访谈所得印象基本一致,特别是香港学生有较强的公民意识,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较好的行为规范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l996年修订的《公民教育指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公民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香港公民教育的始终。体现在:(1)培养目标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2)课程安排和活动设计上强调特色和尊重个性。以学生为中心来思考问题,教材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尊重和倡导校本课程,鼓励教学创新。(3)教学方法多样,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强调民主精神、客观及宽容的态度,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及判断,表达个人看法,作出个人选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通过履行和反思,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念。
(二)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
香港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经历感受而按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阶段循序渐进进行设计,内容范畴也由个体、家庭、邻里、社区、香港、国家民族、国际社会逐步拓展,使公民教育的进度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而逐渐深化。
(三)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
公民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的不同在于,其学习目的并非求知,而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养成。因此,学习方式和渠道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香港学校充分利用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白编课程、隐蔽课程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推进公民教育。除了设置小学常识科和中学公民教育科正规课程以外,不少学校自编校本课程,同时要求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进行渗透。教师在不同的科目中,藉着教授学科内容之际,渗透一些有关联的价值思考和讨论活动。例如,在生物科的课程设计中加入性态度和两性尊重的讨论;在社会教育科中加入认识社区并探讨如何承担改善环境的责任;在中国历史科中加入介绍国家近代的经济表现和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角色,从而培育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对国民身份的认同。这种结合学科的内容及跨学科模式的推行策略,能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之余,教师亦可“不刻意”地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和态度,这比直接灌输的模式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口教育方式更是丰富多彩,活动、比赛、辩论、展览、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讨论不一而足。多种方式实施公民教育,既符合公民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全面多元的实施主体
1986年5月,香港成立了公民教育委员会,负责联络有关政府部门及团体,推广校外公民教育活动,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香港公民教育的实施不单单依赖教育部门,而是充分利用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让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媒体等积极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形成公民教育实施主体全面多元的特点。这些机构和组织多达几十个,遍布香港各个区域,它们纷纷成立德育和公民教育资源中心,建立相关推介网站,编印大量不同类型的刊物教材,制作电台电视节目,资料中心对公众开放,接受公众咨询和提供相关材料。香港公民教育实施的全社会性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民教育网络,从而保持影响方向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断巩固学校公民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