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解析我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对策(一)

解析我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对策(一)

详细内容

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使用“甲型H1N1流感”一词来代替此前提到的“猪流感”一词。4月30日,我国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09年4月29日,我国香港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5月10日,我国内地发生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截至北京时间5月29日,全球共53个国家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5510例,死亡99人。截至5月30日前,我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58例,其中内地24例(北京7例,广东6例,上海4例,福建3例,四川、山东、浙江和湖南各1例),香港23例,台湾11例。广东、台湾各报告1例本地感染病例,其余均为输入性病例。
1流行性及临床表现
1.1病原体引起本次流感疫情的病毒是甲型H1N1流感新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后产生的新毒株,而不是源自于猪流感病毒的变异。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min可灭活。
1.2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1.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1.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是否感染取决于接触机会和防护措施。目前报告的患者多数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
1.5潜伏期与传染性与季节性流感的传染期相似,甲型H1N1流感潜伏期一般1~7d左右,多为1-4d。现有资料提示,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的传染期相似,病人在发病前1d至发病后7d都具有传染性。若病例发病7d后仍有发热症状,表示仍具有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传染期可能长于7d。
1.6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相似,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腋温≥37.5℃)、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等。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根据目前报告的流感病例情况,病人预后良好,多数病例可自愈。许多病例没有进行医学治疗和使用抗病毒药物即已痊愈。目前除了墨西哥报告较多死亡病例外,加拿大、西班牙等其他国家的感染者则显示病情较轻。
1.7流行病学特点本次甲型H1N1流感新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后产生的新毒株,人群普遍易感,已经引起跨国、跨洲传播。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首发病例有美国或墨西哥旅行史,多个国家报告聚集性病例,多数病例没有猪接触史,出现人传人病例。目前报告的患者多数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住院率比普通季节性流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