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谈中医护理思想(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治未病 中医 护理思想
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中医的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治未病便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护理思想。护理不应当仅仅针对得病或刚愈合的病人,针对未病之人的护理预防,以使其疾病的苗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并提高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才是符合新时代的中医护理之道。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最早形成了一套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虽然并没有专门的篇章论述治未病,但通观整书我们可以发现《内经》基本思想是对疾病防患于未然,尽力防止疾病的产生及传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是说好的医生治病,是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他就已经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疗,或刚要发生于萌芽之时就歼灭于无形,预防病情的发作。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战争起来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1.1.1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加强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1.1.3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1.4药物预防《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1.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