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一)
详细内容
作者:田茶 李军 韩彩芝 马景臣 齐顺祥 郝志勇 张志勇 陈吉朝 赵卉 张艳红 王锋 张勇 毕胜利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群体免疫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河北省正定县试点乡8个自然村1~19岁儿童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放射免疫(RIA)法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采用Epi Info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免疫后1~19岁人群HBsAg阳性率由免疫前的9?48%下降为1?46%,抗?HBc阳性率也由免疫前的33?81%降至5?94%,抗?HBs阳性率62?13%,显著高于免疫前水平。乙肝疫苗3针全程免疫组儿童HBsAg阳性率最低,为035%。母亲HBsAg阳性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而出现HBsAg的机率是母亲HBsAg阴性儿童的33?5倍(OR)。结论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群体免疫效果良好,母亲HBsAg携带状况和乙肝疫苗接种史是影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乙型肝炎疫苗;远期效果;多因素分析
河北省正定县从1986年开始对试点乡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迄今已有19年。为探讨乙肝疫苗群体免疫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我们于2005年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预防效果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材料:1983年在河北省正定县检测1~1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3?017人份,其中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48%,38?42%和33?81%。(2)接种对象:1986年开始,选择正定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试点乡的8个自然村,结合农村逐月计划免疫日程,逐年对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2 方法
(1)疫苗接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10?μg乙肝血源疫苗,1997~2001年改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基因工程疫苗,2002年以后使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重组酵母基因工程疫苗。(2)血清标志物监测:2005年,对1~19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剂接种及时率进行调查;采集1~19岁儿童血清3?013人份,于11月份使用固相放射免疫(RTA)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别检测HBsAg、抗?HBc、抗?HBs。按全程接种、2针接种、1针接种和未接种分组,比较阳性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3)判定标准:HBsAg的S/N值≥10?0、抗?HBc的CO/S值≥2?0、抗HBs的S/N值≥5?0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Info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剂接种及时率
至2005年,1~19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剂接种及时率平均分别为68?27%和66?00%;1994年之前,全程接种率为40%~70%,平均为这55?05%,1994年后全程接种率明显上升,平均99?45%,1994年前后全程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2,P0?001)。1986~1988年期间,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为33?70%~46?80%,1988年后逐年提高,1994年后达到95%以上。
2?2 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表1)表1 实施乙肝疫苗免疫后1~19岁儿童与青少年乙肝血清标志阳性率(略)
2005年血清检测结果显示,1~19岁儿童HBsAg阳性率平均为1?46%,与免疫前同龄儿童HBsAg阳性率9?48%比较,降低85?7%(χ2=187?4,P0?001);抗?HBc阳性率由免疫前的33?81%降至5?94%,下降82?4%(χ2=734?9,P0?001)免疫后抗?HBs阳性率62?13%,与免疫前比较有较大幅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1,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