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中医的出路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研究方法(一)

中医的出路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研究方法(一)

详细内容

【摘要】 西医研究的是成分单一的西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适合采用因果式研究方法(西医研究方法);中医研究的是成分复杂的中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适合采用相关性的研究方法(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相关性研究方法属于系统理论的方法,对于研究复杂对象较因果式研究方法具有优势,它同样需要现代科技和西医知识,但它却可以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达到因果式研究方法达不到的目的,使中医在临床疗效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文中呼吁,中医发展的困境应该改变我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即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使中医振兴和发展,应该重视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应该知道只有用现代科技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才是中医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相关性研究方法;西医研究方法;因果式研究方法

现在中医的发展出现困难,大家都在抱怨是中医“西化”所致,但“西化”为什么却一直得不到纠正呢?笔者认为:本来科技的进步和西医的发展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人们对中医学的认识,存在根本性误区,即认为缺乏对因果关系微观机制的阐述,使中医的临床疗效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是中医发展的瓶颈,是中医的缺点,需要改进。而西医研究方法是从微观机制上把握药理和疗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白箱法),所以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使用西医研究方法发展中医的潮流。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医研究的对象用西医研究方法是搞不清楚的;同时也忽视了在西医存在的条件下,中医赖以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没有认识到绕过对因果机制的探究,既是中医的特征,也是中医的优势,为此本文试图说明下列问题。

1 为什么因果式的研究方法不适合中医

虽然中医、西医都是为了维护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治,但使用的药物完全不同,所以西医是研究成分单一的西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中医是研究成分复杂的中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中药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自身成分多,更主要的表现在它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的错综复杂,有相互加强或减弱的;有速效和缓效的;特别是作用机制有已知和目前还未知的;而且对机体的效应,不仅取决于某种成分的含量,还受机体状态的影响。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药成分复杂是个缺点,应该提纯,除去相互拮抗和无效的成分。但实际上互相拮抗的成分共存,有弊也有利。以西医的受体学说为例,细胞受体的密度及敏感性会随着激动剂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拮抗剂的存在,则可以对抗这种下降。因此,西药由于纯度高,作用环节相对较少,为了产生疗效,往往通过提高药物浓度来增强作用,所以易出现依赖性和耐药性。中药由于成分多,每种的浓度又不高,通过多层次、多环节起作用,即使增大药量也不会在某个局部和环节形成过高的浓度,再加上有拮抗成分的存在,既不易使机体产生过激的反应,也不易产生抗药性和依赖性,停药后疗效也相对巩固。另外,有些疾病只需通过少数环节进行治疗;有些疾病却适合多层次、多环节进行治疗,所以中药的“不纯”,与西药的“纯”是各有优势,是互补的,不应丢弃的。但对于中药这样的复杂对象对人体这个复杂对象的功效,不能用西医研究方法研究清楚。也就是说先分析出中药里的所有成分,再根据机体所处的状态,导出每个成分对机体的作用,最后将这些作用相加到一起得到对机体的综合的最终效应,显然这是极难做到的。实际上人类早就认识到对多因素的问题,不宜采用精确的或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例如:要想求出一杯水,在某一时刻,所有水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如果先将水中的每一个分子,在那一时刻的速度测量出来,再求均值的方法,不仅非常复杂,也是无法做到的。

本来,现代科技手段和西医知识本身对研究和发展中医理论都是有帮助的,问题是我们采用了西医这种还原式的研究方法。当然,通过还原式的研究来追求因果机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愿望,是完全应该的,但一定要认识到中医的复杂性,还原式的方法对中医的研究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属于基础理论性研究,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的实用价值,所以还应开展其他在(相对)短期内产生实用价值的研究方法。而实际上我们却将西医研究方法当作了在短期内能获益的方法,将主要力量都集中在这一研究方法上,基本抛弃了其他方法。虽然对在短期容易搞清的一些中医内容,也取得了一些收获,如对寒、热微观机制的认识等,但对大量中医内容的研究没有明显的进展,这本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这正说明中医理论和内容的特性,具有一些超出了现代西医认识能力的知识,具有一些西医不具备的优势,从而更应该长期、认真谨慎地研究中医。但我们却急功近利,将中医的内容删难就易,或者干脆把目前西医还不认识的内容理解为不科学,给予否定了,然后用西医当时的知识,代替和诠释中医的内容。以中药的研究为例:用抗凝、改善微循环来代替和解释中医的活血化瘀;用利尿来解释中医的燥湿、化湿、利湿等。由此得到的所谓“中药”药理已经“西化”,只能按西医的方法进行选药(方)。而西医则是根据已知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机制去选择治疗方案,严格地受到当时认识程度的限制,这本是西医的不足,却被中医接受过来,这时中药的“不纯”就成为一个缺点,结果使中医丢失了自己的优势,其治病的范围和疗效,将永远跟在西医后面爬行。中医赖以生存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解决西医能解决的问题,而在于能解决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按西医研究方法发展中医,再与西医竞争疗效,就相当于人与老虎赛跑,逃不开被老虎吃掉的命运〔1〕。

2 什么是适合中医的研究方法

那对复杂对象,适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仍以杯水为例,实际通过水的温度就可以求出水分子的平均速度,即水温这个征象与其分子运动这个征象具有相关性。人体和中药是两个有机体,它们的状态和功能之间也存在着相关性,所以研究这种相关性及规律,就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中医的创建正是先人自发地采用了这种绕开了因果机制的,专以总结各类征象之间相关性规律的研究方法,即以系统论为基础的黑箱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被研究对象(人体和药物),各自作为一个“黑箱”,通过给人体施加治疗(如药物),再观察人体的反应(疗效)规律,依此来研究和总结人体疾病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后文将上述方法简称中医传统方法)。在古代科技手段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中医的先人们通过自发地使用中医传统方法,创造出了较为系统的症、证治疗经验和药物功能与其宏观特性(包括成长环境、生长特性、外部形态、药用部位、采收季节、药材质地、颜色气味等)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例如凡善动、带刺、多毛、味辛质轻者,多能行气、活血、发散、解表;而喜静、伏地而生、光滑无毛、味涩质重者,多能降逆潜阳、收敛固涩;直立生长者其(主)根多能升阳举陷、攻积破结;药材富含糖、淀粉,其味甘者,其性多补;反之,且味苦辛者,其性多泄;生于水中者多能利水,生于干燥环境(如沙漠)多能保湿;动植物的体温偏低者其性多寒,体温偏高者其性多热等。且一物之中,有(主)根升、(末)梢降;皮凉、心热;(新)鲜走、陈(旧)守之理,凡此等等,总之规律特点似乎是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与其生物特性大体一致。但这些“有诸内,必形于外”的规律,由于至今还无法搞清其因果机制,因此被现在的中医界淡忘甚至否定了。在中医教材中基本不提及中药功能与其宏观特性的关联,中药的功能被归结为临床经验的简单积累,中医知识的规律性被削弱了。但这些规律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植所肖培根关于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健康报2004年9月13日第2版《医药互动》的文章《植物亲缘学深化中药研究》)。总之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规律性论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药的很多功能,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细微区别(如麦冬的皮凉心热等),至今我们也很难通过一般的临床试验观察到,所以未必是前人的直接经验所得,而是依中医理论预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体现出中医理论决不是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对自然界深层次规律的揭示,才体现出中医理论的神奇和中医传统方法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