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22例临床观察(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观察22例(23眼)手术结果随访1~12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0.5者73.9%。并发症主要为人工晶体偏心和倾斜、葡萄膜炎及角膜水肿,经治疗一般7天消退。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对于无后囊膜或后囊膜破裂者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术式。
“关键词”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
手术或外伤所致后囊膜破裂或囊内摘除术后无后囊膜患者,以往我院常做新型高弹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但术后对前房角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且部分患者术后继发青光眼〔1,2〕。至2005年5月以来改做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现将我院2000年5月~2005年5月,22例(23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23眼)中,男15例(16眼),女7例(7眼);年龄25~70岁,平均45岁,其中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8例(8眼)均为Ⅰ期缝线固定植入。外伤性白内障13例(13眼),Ⅰ期缝线固定植入4例(4眼),Ⅱ期缝线固定植入9例(9眼)。1例球型晶体伴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2 眼),分别行囊内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术前视力光感~0.06.植入晶体度数依据SRK―Ⅱ公式计算,对于Ⅱ 期植入者人工晶体度数依据检影结果推算。
1.2 手术方法 本组22例(23眼)中,其中21例(21眼)在显微镜下常规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切口距角膜缘后1.5~2mm巩膜隧道切口)。以右眼为例:(1)分别以1点和7点角巩膜缘为基底,做边长为3mm×3mm,1/2厚度的板层巩膜瓣。(2)带长针的10-0聚丙烯线在7点方位巩膜瓣下距角膜缘后1.0~1.5mm近垂直巩膜面的角度进针,经过虹膜后面睫状沟,在1点方位,距角膜缘后1.0~1.5mm出针,将瞳孔中央部聚丙烯线拉出剪断,将两断端分别穿入在人工晶体襻顶端的孔内并牢固结扎,植入人工晶体,轻轻拉紧聚丙烯缝线,使晶体上下襻进入1点和7点睫状沟内,使人工晶体正位(可见光学部晶体反光),分别将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板层巩膜上,并结扎缝线,缝合三角形巩膜瓣1针。切口密闭良好者,巩膜隧道切口无须缝合。本组1例(2眼),球形晶体伴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采用囊内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术式同上。术后处理同一般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随访时间1~12个月。
2 结果
2.1 视力 术后最后一次复查视力,裸眼视力0.08~0.4者6眼(占26.1%),0.5~1.0者17眼(占73.9%)。
2.2 并发症 人工晶体偏心1眼,人工晶体轻度倾斜3眼。术后不同程度葡萄膜炎及角膜水肿6眼,一般于7天后消退。
3 讨论
3.1 人工晶体度数的选择 由于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在位置上与非固定的睫状沟植入或囊袋内植入有所不同,即其前房深度不同,因而人工晶体的度数选择应有所变化。Mittelviefhaus等〔3〕研究发现术后屈光度数较对照组大+0.58D,因而建议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时,所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应比实际计算的度数大+0.50D.而Hayashi等〔4〕最近的研究表明,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于后房后,术眼应发生近视性漂移。王琨〔5〕等认为,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时人工晶体的度数应比计算值大0.50D,且即使术后部分病例发生近视性漂移,也较术后发生远视容易为患者所接受。本研究结果:人工晶体度数选择与王琨报道的一致。对于Ⅱ期植入的患者,则以术前检影结果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