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的现状(一)

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的现状(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的溃疡发病率呈显著下降趋势,美国因十二指肠溃疡而住院的病人由1970年的95/10万降至1985年的20/10万,我国也呈现类似的趋势。这一常见病发病率下降的原因也并不清楚,可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改善、身心负荷的转换有关。50年代以来,很多生理学家和外科学家协同研究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对其病理生理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由此促进了治疗手段的改善和提高,新的更为有效的药物不断问世,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阻滞剂的应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程和转归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使用H2受体阻滞剂后内科治疗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但停药后的复发率仍很高,质子泵的临床应用使这一状况有了改善,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
进一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复发有重要的关系。幽门螺杆菌(helico-becterpylori,HP)为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弯杆菌,位于胃粘膜内,能分泌高活性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低氧弱酸保护层而在酸性胃液中存活。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病人中检出率为75%~80%,十二指肠溃疡病中检出率可达100%,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幽门螺杆菌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如蛋白酶、磷酯酶A2和磷酯酶C等作用于胃粘膜细胞,引起粘液降解,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粘膜层的保护作用。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了胃泌素的释放,加剧了粘液层的损害,幽门杆菌根治也许有可能改变溃疡病的自然进程,可治愈溃疡,进行过抗幽门螺杆菌有效治疗的病人治愈后停药复发率在降低,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的关系被认为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研究的重要进展。
由于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拮抗剂的问世使相当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从而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住院行择期手术的已大为减少,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的使用,使内科治疗后复发的病例下降,择期手术的病人更趋减少,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手术适应证较过去掌握要求更严,一般认为经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或有反复的病人,应采用包括质子泵拮抗剂,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综合治疗至少8周后观察疗效,手术治疗上应倾向保守。
近20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率下降而并发症有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溃疡病合并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大出血的比例升高,而其它并发症如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未减少,当前虽需选择性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已大大减少,但由于各种并发症需急诊手术的病例并未减少,因而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取代手术治疗的地位。
(一)胃溃疡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目前已认识到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两者的临床行为学特征也有差异。胃溃疡相对难以愈合,高龄分布,发生部位广泛,有恶变之可能。常见溃疡出血和穿孔等,使得外科治疗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同部位或各类型的胃溃疡临床表现差别较大。术式的选择亦应根据其临床类型及病人情况而有所区别。总的原则应该是:消除症状、尽可能切除溃疡病灶、防止溃疡复发,所选用的手术应尽可能对生理扰乱小,手术应安全、简便、易行,同时应注意警儡恶变可能,防止癌肿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