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目标定位医学生核心能力标准
详细内容
1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规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于教与学双方均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估的核心。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数年的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出的医学人才所要达到的标准。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关心医生的任务和职能,对21世纪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或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或以专家论证的方式,提出了各种培养目标,其中有 [基金项目]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课题。影响和有代表性的有:
1.1“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博士结合国际上关于培养未来医生的讨论,首次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 doctor)的概念,即未来的医生必须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提供卫生保健:能把病人作为个体和家庭、社区的有机部分来考虑,能提供高质、综合、持续和人性化的卫生保健。2)做出决策:能根据伦理和成本/效益,选择适宜技术。3)善于沟通:能通过沟通,促进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和增进健康。4)领导社区:能调解个人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发动社区的健康行动。5)精通管理:能与卫生保健系统内、外部的个人和组织融洽合作,以满足病人和社区的需要。国际医学教育界认为,“五星级医生”不仅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即使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是需要的。
1.2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规定的医生培养目标 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经过讨论后,提出了医生培养目标: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要遵守医生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
1.3“未来的医生”的培养目标英国医学教育总会1993年发表了“未来的医生”(Tomor- —23—医学教育探索2004年第3卷第1期(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2004.Vol.3 No.1)row’s Doctors)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医学教育的培养总目标: 1)应获取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的有关健康、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解。2)应获取和熟练掌握基本临床能力。3)应获取和表现出高质量医学实践所必需的态度,包括关系到个体与群体医疗保健、关系到自身发展的态度。这从知识、技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规定了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4“社会期望的医生”的培养目标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医学教育界不断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更新培养目标,每隔一定时期,通过项目调查研究适时地提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社会期望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1996年,美国医学教育协会设立了“在校医学教育目标项目”(Medical School Objective Project),就社会对医生素质的期望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显示,21世纪,社会更加注重医生素质的全面要求,期望医生能够参与卫生保健所有方面的工作。于1999年,提出了满足社会对医生期望的培养目标:1) 在伦理学、职业道德方面必须是利他主义的;2)在医学基础知识、科研和临床知识方面必须是知识化的;3)必须具备熟练的临床技能;4)在预防、信息、公共卫生方面必须具备全面责任感。
1.5我国的医生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医生培养目标注重政治思想、医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增加了预防医学、科研能力等要求。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对医生培养目标规定为:1)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临床基本技能;3)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4)熟悉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调查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2000 年教育部委托中国医科大学牵头,四川大学等17所院校协作的研究项目开始研究制定新的培养目标。目前待最后定稿的培养目标包括4大方面:1)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包括掌握伦理学原则、交流能力、继续教育习惯;2)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4)掌握预防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学因素知识,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知识与方法、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由上可以看出,21世纪的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更高的需求,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只是局限于医学技术,还更广泛地涉及到伦理道德、价值观、职业道德、交流沟通等人文素质,涉及到社会观、大卫生观、大健康观。与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相比,我国的培养目标对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反映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2从教育目标分类看培养目标的内容分类是一切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目标的分类在于逻辑地规定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助于教和学双方组织实施教学,最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为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B.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年)。Bloom 的教育目标分类将学习过程分为认知、精神运动和情感3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成若干个层次(见表1)。 1977年,WHO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医学教育目标,以Bloom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并以此作为医学教育测量的理论依据,把医学教育目标所涉及的范围归纳为3 个方面(见表2)。 Bloom教育目标对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有着指导意义, 对于医学教育培养有良好医学职业道德、广泛和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熟练的基本临床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等的医生,更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制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全面从教育目标分类的3个领域着眼,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精神运动领域全面地制定要求,按照3 个领域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制定培养目标的具体业务要求, 不能偏颇其中任何一个。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中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的影响,我们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智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态度、价值观、行为等的要求;偏于认知领域的要求,且又局限于认识、理解的较低层次上。因此, 应该把对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要求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