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一)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在《红楼梦》的众多书名中,《红楼梦》这个书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其中蕴涵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真言,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关键词〕 红楼梦;色;空;情
  
  《红楼梦》在成书及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书名。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抄本甲戌本上便有如下记载:
  红楼梦旨义 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1〕75。
  除以上所列四种书名外,还有“情僧录”、“金玉缘”、“大观琐录”、“情界真铨”等书名。
  书名是作品之目。作者心中之情感凝于作品,作品内涵之精义凝于题目,一部书的题目是全书主题的集中体现。一个好的书名,寥寥数字就能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匠心,传神地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内容。鉴于此,笔者认为曹雪芹此书的众多书名虽各有千秋,均有各自的着眼点和审美视野,但“红楼梦”一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把主题解释得更深刻,比其他书名更恰当、更贴切,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后易名为情僧〔1〕83。这“十六字真言”既是横贯《红楼梦》的一条隐线,又是此书的灵魂。正如张其信在《红楼梦偶评》中说的:“因空见色之十六字可作释教心传之学,全书宗旨如是。”〔2〕215“红”、“楼”、“梦”三字中正蕴涵着这十六字真言。
  
  一、红
  
  《红楼梦》整体的色彩基调就是红色:大红、桃红、猩红、杏红、紫红、玫瑰红、石榴红、胭脂红、海棠红等遍布全书。“盖‘红’者实乃整部《红楼》的一个‘焦聚’。”〔3〕285阅读《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这个“红”字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无比的偏爱。或者说,他有一种特异的“恋红情结”:为“红”讴歌,为“红”哀悼,为“红”反思。红,本是一种表示喜庆、热闹、兴盛、显达的颜色,作为一个关键性的词,这个“红”在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用法。
  “红”者,花也。花本多姿多彩,但人人都爱以红代之。如“红花绿叶”,“晓看红湿处”。
  “红”者,少女也。花是自然界的精华,是美的象征。而在人中,少女则是最美的。这样,花也常用来代指少女。如红颜、红妆、红袖、红裙、红粉等都是对女性尤其是少女的美喻。
  “红”者,“色”也。滚滚红尘,万“色”存焉,如丝般纠结在一起,网罗着尘世之人。
  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绛者,红也。贾宝玉,本是赤瑕宫神榱侍者,又号绛花洞主(一曰王),其所居轩曰绛芸轩,所居院曰怡红院,周围是一群红粉佳人,他平时又有爱红的毛病――有红则怡,无红则悼。他还闻过群芳髓,品过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总之,处处点红。
  在大观园中的是一群青春少女,是一朵朵美丽纯洁的鲜花。曹雪芹以花喻人,如黛玉是芙蓉,宝钗是牡丹,湘云是海棠,探春是红杏,香菱是莲花,袭人是桃花,麝月是荼[XC;E+2.8mm。2.8mm]花……
  处处是花,处处是人,亦处处点红。她们在大观园里曾灿烂地开放过,曾经尽情地吐露过自己的芳心痴情。怡红公子对这些红颜女性也寄予了无限深情:有爱情;有痴情,有同情;对“不情”也“情”。以至于说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个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1〕107真乃千古奇情,亦为千古情痴。
  然而,这些美丽的花朵在瞬息之间,又落红成阵,凋零殆尽,化作一片残红。“三春去后诸芳尽”〔1〕22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1〕325大观园里诸芳流散,众女儿死的死、嫁的嫁、离的离、散的散,都如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黛玉寄人篱下,眼中泪珠“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少年夭折。迎春误嫁“中山狼”,惨遭荼毒,被丈夫虐待至死,“一载赴黄粱”。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他乡,只能掩面涕泣。惜春小小年纪就“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湘云虽“英豪阔大宽宏量”,但“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风流灵巧招人怨”,被逐出大观园,抱恨夭亡;“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空“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1〕157-165。留给那位富有女儿情肠的公子的只是无尽的感伤。
  大观园里的“沁芳”二字正是伤心惨目之景、美中不足之处――花落水流红,万色终归空也。故宝玉听到黛玉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感伤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无可寻觅,宝钗、香菱等人也将无可寻觅,自己将来亦将无可寻觅,周围的一切将来都将无可寻觅。其实,在滚滚红尘中,人生茫茫,世事变幻无常,万象万物,无量无尽的“色”都将无可寻觅,最终化作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4〕佛教有一首偈颂:“观色即空成大智,观空即色成大悲。”人生有限,天地无情,能观色悟空,便是人生的大智慧。
  
  二、楼
  
  就实体层面而言,“楼”指的就是亭台楼阁。在前冠以一“红”字,曰“红楼”,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指富贵人家的府邸和富家女子的闺楼。
  “红楼”者,富贵之家也。
  “‘楼’非‘红’不足以为‘富家’者,大概和汉代以来贵族大官重用朱红色的风气有关,例如‘朱门’、‘朱轮’、‘朱邸’、‘朱户’等皆是。”〔3〕7李白《侍从宜春苑》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冯梦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虎符龙节王侯镇,朱户红楼将相家。”故“红楼”可代指“富贵人家”府邸。在《红楼梦》中,“红楼”则指贾府这个勋旧世家大族。仗着祖上立功留下的余荫,世袭着祖宗的官爵家业。而且皇上体恤功臣之后,额外提携加官,并加封贾元春为“凤藻宫”娘娘。这是一个于昌明隆盛之邦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曾有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好个富贵之家。
  “红楼”者,温柔之乡也。
  “香山”白居易《秦中吟.议婚》诗有“红楼富家女 ,金缕绣罗襦,……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红楼”与“绿窗”相对,指富家女子的闺阁绣楼。其实,在古典诗词中,用“红楼”代指女子闺楼的句子很多。如李商隐的《春雨》诗:“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韦庄的《长安春》诗:“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蔡京《咏子规》诗:“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均以“红楼”指女子闺楼。在贾府,尤其是荣国府那“天上人间诸景备”的花柳繁华地――大观园里,住着一大群清净灵秀、美丽俊雅、灵心慧性、纯洁无邪的青春少女――好个温柔之乡。
  “红楼”者,空幻之象也。
  当初顽石通灵性后因慕人世间的荣耀繁华,求僧道二人携其入红尘,到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然而当它在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里品尝了在世做人的种种滋味后,终于自觉“了悟”:人生如梦、荣华富贵不可倚恃,万色均归空,最终重返本体。滚滚红尘即是一座巨大的红楼,“富贵”、“温柔”诱人至极,但须臾间沧海变桑田,物换人非,红尘世界中的种种美好不可久持,徒留梦幻般的愁绪给人回味。
  盲左、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不得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
  ――二知道人说《红楼梦说梦》〔2〕84
  至于红本炎上之色,楼有空中之象,……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妨簇簇出色与?楼则空矣,而无居人,顾惟于藏袭家用纱罗,堆积古玩金锡等才器,与夫取几收屏之际,而偶一遥指焉,又显寓万物所归之义。要知其盈万物者,乃其空万物者也,故取楼以名其书。
  ――晶三庐月草舍居士《红楼梦偶说》〔2〕125
  红楼里演绎的悲欢聚散,紧密牵连着一个上层巨阀的兴衰荣辱,也紧密关系着一个个红颜女子的青春梦想。在“红楼”里,曾有过狂欢性的喜庆:大小宴会接连不断,各种诗会层出不穷,游园活动纷至沓来。然而这一切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痴迷一梦而已:红楼转眼即成空。正所谓“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1〕76,富贵、温柔终究归空:朱门红楼的贾府终归散亡了,鲜花着锦之盛终归衰败了,大观园里的所有青春少女终究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大观园最终荒废颓败了,整个“红楼”世界到头来也“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万物空红楼,红楼亦空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