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美的偏至――丁玲小说的“颓废美”透视(一)

美的偏至――丁玲小说的“颓废美”透视(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丁玲20年代很多创作明显地带有世纪末颓废特征,小说中的死亡、孤独、虚无、沉沦,都透露出浓浓的颓废悲观气息。她的颓废不是一种全然的生命萎靡状态,而是张扬个性、追求创造的精神的再现。她以独具一格的表象、意志和文本形式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她的“颓废美”。

【关键词】丁玲;颓废 ; 表象; 意志 ;形式

“唯美――颓废”既是一种试图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尝试,也是一种反叛的,以放浪形骸,标新立异为形式的抗争。颓废作为一种心理情绪形态已渗透到了作家丁玲的思想,审美观念之中。张爱玲对丁玲小说中的颓废因素给以肯定的评价:“细腻的心理描写,颓废美丽的生活都写的极好。”

一、作为颓废的表象

丁玲20年代的几部作品正应证了鲁迅先生的预言:“一个女子离开家庭以后,如果没有社会的保障,那不是回来就是堕落。”《莎菲女士日记》、《自杀日记》、《日》中的女主人公莎菲、伊萨和伊赛为我们演绎了所谓女子的堕落与颓废,那“倒不如死了算了”的女子,那幽闭孤独,鄙视友谊的女子,那病态的女子,都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颓废主义气息。

(一)玩味死亡

对人的必死性的沉思和玩味是颓废主义最为常见的主题。在她们看来生命的颓废性的最大秘密就是人的必死性,尤其是他们自觉到的人的有生之年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时,生命的颓废性、荒诞性、虚无性、有限性和不可逆性等人生困境都暴露无遗了。

《自杀日记》中那布满全篇小说的死亡的字眼,那充斥全文的自杀气息:“哎,我决定了,死去吧,死去吧”,“倒不如死了好,这是对的,死了总好些吧”。《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也没能拒绝死亡的诱惑。她脑子里也时不时地与死亡共鸣:“多无意义啊,倒不如死了干净”。丁玲笔下的女子们反复地咏叹着这种颓废的死亡气息,在她们的眼中,人生不过是生命力颓废走向死亡的过程,她们的求生的努力换来的只是终极意义上的虚无,所以她们都执着地选择了死亡。

(二)渲染病态

“在19世纪,所谓‘世纪病’的狂潮荡激全欧之后,人类的精神起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常用强烈的刺激如女色、酒精、鸦片以及种种新奇的事物,异乎寻常的感觉以刺激他们疲倦的神经,聊保生存的意味。”

丁玲小说中的颓废是非常态形式的外化,表现为对外人的攻击、控制、占有、虐待等欲望。如:看到苇弟在她面前流泪哭泣就很高兴;让凌吉士吻了她之后把他一脚踢开的计谋得手后便觉得自己胜利了,而且她患有肺病,时常通宵地咳嗽,然而她却疯狂般地借酒消愁,吐出来的是比酒还红的血。丁玲笔下的人物通常是性格怪癖的人,她们对朋友是一种厌恶、鄙视的心理。莎菲曾经好心邀了一位朋友看电影,可是为了过去的一件小事,又气得只想哭,丢下朋友悄悄地回来了。伊萨也曾表示过:“兹姊对我太好了,我不感激她,我反而恨她。”她们不但仇视自己的朋友,而且她们幽僻、孤独、故意疏远社会。莎菲为了要躲避一切的熟人,深夜才独自从冷寂的公园里回家。伊赛否定朋友的一切,她选择了消沉,寂寞。

(三)张扬性欲望

“李欧梵认为:把颓废译为颓加荡,才是西洋文学和艺术上的概念认为音义兼收,非常贴切。”他指出在中国研究颓废的内涵应当着重古人所说的精神上的颓靡并加上行为上的颓放这才能较为完整地理解颓废的真正奥义。因此研究颓废不得不研究性欲望。

丁玲的文本中流淌着热辣辣的生命体验和身体欲望,灵与肉的冲突中升华出来的是动人心魄的文字感染力。莎菲充分表现了她对女性肉身的焦虑。她可怜苇弟太不会爱的技巧,她为凌吉士的外表美丽所吸引,这激起了她少女的冲动欲望,她渴望他,她要占有他,征服他,得到他。莎菲的一句:“我是小孩要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把她对男人的性欲望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

二、作为颓废的意志

1836年法国唯美主义大师戈蒂耶在其代表作《莫班小姐》的序言中就将自己的颓废倾向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公布于世。他认为艺术意味着自由、放荡、享受、它是灵魂处于逍遥状态时开出的花朵。颓废主义者试图猎取各种各样的新感觉,新刺激来表现对人生的迷恋,但是他们的努力是一种消极的抗争,因而不可避免地带上颓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