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一)
详细内容
这样一个富于表现性的整体,不仅需要必须合乎生活机能的要求,还应该以不断追求审美价值为最高目标。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处理好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和谐与对比等一系列的关系。在《长物志》中,以上原则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室庐”共分门、阶、栏杆、照壁、堂……等十七节,指出要注意各个房间的日照、朝向、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和内外布局。指出“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 18。强调了因地制宜,各取所需,但重点强调的还是室内各部分因为相互调和而呈现出自然和谐之美,令人居住其间,倍感身心怡然。如窗户,可俱钉明瓦或以纸糊,不可用绛素纱及梅花纹的蔑席。这和我们今天对于窗户的要求也是很接近的,即强调窗户的采光性。谈及日常的家具椅子,认为踏脚处须以竹镶之,庶历久不坏;书橱则愈阔愈古,惟深仅可容一册;书架下格不可以置书,以近地卑湿故也,等等。这些考虑,也是充分顾及到了家具的耐用性和特殊的气候因素。
(二)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颇为考究
从室内环境设计的角度看,材质美学的研究更单纯地关注于材质的表现性,即其自身特质(质感、色彩、可塑性、硬度以及人赋予它的情感及含义等)和其构筑过程。材质的美同样体现于建筑逻辑的和谐整体―――材料的序、构造的序、自然的序及生活其中的身体感受的种种和谐。这种和谐来自于营造过程中各种序的平衡。研究材质的美也就要从营造的最初、从形成建筑材料的天然态原始材料的自然的序列开始。[6]如在《长物志》中提到的,庭院中花间岸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砌成,雨久生苔,自然生出“古色”。在这里,青苔标志着静寂,一种永恒的静寂。这里的青苔,传达处野趣,显示出一种古朴的稚拙。[7]130-131至于家具方面讲究更加细致,如“凳”,凳宜采用狭边,镶者为雅;以川柏为心,以乌木镶之最为古朴。当然,《长物志》对于某些材料的不恰当的搭配也提出了批评。
如对于禅椅的材质要求,要求椅靠要“莹滑如玉,不露斧斤者为佳,近见有以五色芝(一种草木)粘其上者,颇为添足”。对于今日我们广泛使用的建筑材质如大理石也颇有论述,如在卷三“水石”中,认为大理石黑若墨者为贵,白微带青,黑微带灰者,皆下品,但得旧石,天成山水云烟,如“米氏云山”,此为无上佳品。[8]此外,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出环境营造中的“三忘”境界,即“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18。所谓“三忘”境界,概括起来,其实传达出传统士大夫文人对于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一种美好憧憬。历经四百余年,时值今日,对于我们自觉追求生态环境设计与建筑本体的和谐统一,仍然有着许多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