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试析独照诗史的理性之光一一评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一)

试析独照诗史的理性之光一一评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一)

详细内容

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I=义诗歌像一条间歇性的河流。有过激荡汹涌的繁荣期,也有过枯瘦乃至断流的低靡期,尽管几经盛衰,却始终保持着不绝的生命力,顽强地走过了70多年的曲折道路。对这段现代三义诗歌的历史,评论家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毁誉参半,总体倾向于低调处理,甚至得出“中国这片壤无法生长出现代主义文学,即便生长也只能走向伪现代主义”的极端论断。我以为,到21世纪,现代仁义诗歌已汇聚成规模庞人、势不可挡、主导’诗坛的洪流,中国现代主义新诗‘“那种立足现实自觉结合传统与现代、横的借鉴与纵的继承的选择,实现了西方艺术潮流汇入与个性的确立”,川在多个方面所显示的可贵的探索精神,即便在今天也不无启迪意义。新诗理论研究理应为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做一番全面、公正的历史清盘,这既是对诗歌历史的总结,又是对诗歌未来走势的前和航。这是‘项有着特殊重大意义的艰难又繁币的学术程,罗振亚先生以十余年的潜心“拓荒”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工程,他日前出版的30多万言的现代义诗歌史论(以卜简称《史沦》),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不落人云亦云的案自,大胆而自觉地承担起匡正历史偏见、还原现代仁义诗歌历史本相的重住,注重学术著作应该具备的理论深度,独辟蹊径地起用回91诗歌本体的艺术批评手法,以诗人特有的精致华美的语言,科学而全面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坎坷前进的历史画卷,提供了多方面有价值的学术经验。
作为一部史学论着,其学术意义首先应在I.能够科学详实地重现历史原貌,为研究者提供明晰、准确的历史线索。目前国内现有的关于现代I=义诗歌的论苦,或则只专注f诗人论,或则只做断代史的研究。着眼点或只局限于现代部分,或只谈朦胧诗,或只论第三代、后现代诗。迄今为止,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专着中,罗振亚教授的《史论》,是唯-盛一部把研究视线贯穿于整个现代卜义诗歌历史,并开创性地把宏观的历史构筑与微观的诗人个案分析有机结合,较完整洋实地评介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力作。翻开《史论》,夺人视线的首先是本书历时性与共时性纵横交织、清晰独特的结构体系。全}’i分L下两编。上编六章,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历史做了纵向的历时性划分,绘制出现代主义诗歌从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台现代派诗歌、朦胧诗派到第三代诗歌等六次崛起、六次沉落的命运轨迹曲线。现代主义诗歌纷繁扭结的发展脉络被梳理得条分缕析、清楚明确。从现代到当代、从大陆到台湾,全面概括性地论述r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机制、审美特征、历史价值,体现了作者全方位、大跨度的广阔视域。下编用九章的篇幅,分别评论了20世纪30年代的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林庚等九位各具特色的现代派诗人的诗作特点。通过典型个案举隅,昭示现代主义诗歌最发达时期的文化特征。仅就评介的全面性这一点,这本著作就具有着无法取代的史学意义。
“批评是理性认识,或者以这种认识为目的。它最终必须以关于文学的系统认识为目的,必须以文学的理论为目的。;罗教授套向注重学术著作的理论深度。“思潮流派研究不该仅仅为史的描述,它理应成为超越现象之上的问题、经验、规律的发现与阐扬,人类的学术历史也证明大凡有持久生命力的著书无不致力于思想的经营。他在评述龙泉明先生的著作时所阐发的这段议沦,也是自己著书立说时持守的学术原则和标准。决不随波逐流去生产拾人牙慧的垃圾文章足罗教授治学的一贯态度。所以,就《史论》这部专着而言,论者追求的是力争透过现代主义诗歌的表象,把握住文学流变的深层规律,几乎就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文学现象,都能亮出闪烁着思辩锋芒的独到见解。例如,现代诗在六人时段的每个时期都各具特色,各个时期的不同诗人也风格迥异,甚至同一诗人在不同创作阶段也呈现出多重的艺术个性。在论者的宏观把握下,以发生发展机制为轴j以抽取出三根一以贯通的筋脉寻找远方的诗神、重建古典精神、古典与现代的合奏,得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质地构成,不仅仅来自现实土壤的艰难孕育,更导源于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双向催生”的结论,体现出著者过人的驾御材料能力和逻辑思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