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界于古今 不流于俗(一)

界于古今 不流于俗(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以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昨日之歌》的几个特点:在诗歌形式与情感上的结合;古今意象的混用;浓郁的诗歌情感与素朴语言的结合。从而说明诗人冯至在其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杰出之处。
  关键词:《昨日之歌》;情感节制;意象
  
  “五四”时,有为了提倡白话作诗而写诗的,有为了提倡民主自由的“五四”精神而写诗的,也有为了从诗歌的写作中表达自己零碎的思想。表一时之感触而写诗的。人们用诗表达真理,表现自我,表达内心。在这众多诗人中,冯至无疑是极少数能用诗获得内心表达与救赎的诗人之一。鲁迅在三十年代称冯至为二十年代“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也为冯至那幽婉柔和,音韵和谐极富现代意识又兼具古典美的叙事诗打动,称赞冯至的叙事诗“堪称独步”。那么,冯至又为何能赢得鲁迅、朱自清等人如此的赞誉呢?主要缘于冯至写于1923年的诗集《昨日之歌》。冯至发表《昨日之歌》之时还只是一个在校学生,纯粹出于对文学的喜爱而从事诗歌创作。正因为创作时这样一种单纯的状态,加上生而拥有的文学天分,使他的诗集《昨日之歌》的诗界于大白话似的白话诗和严格追求格律的古典诗歌之间,表现出界于古今之间又不流于俗的独特的诗歌气质,这样的诗歌气质形成主要缘于《昨日之歌》创作中的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一、自由的诗歌形式与不自觉的情感节制相结合
  
  “五四”前的古诗多由一事一物触发。情生文,文生情。但在情生文的过程中,严整的格律形式束缚了情绪的天然流露,诗人不能充分表达诗情,读者也不能充分体会其诗之情。冯至的《昨日之歌》则充分体现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实绩。大量口语方言入诗,音韵自由,打破古诗形式的束缚,这种自由形式的自觉追求使诗歌文情结合,情绪表达自然流畅。但是,正如新月派诗人所言,“如果只在感情的旋涡里沉浮着,旋转着。而没有一个具体的境遇以作知觉皈依的凭借。这样的诗。结果不是无病呻吟,便是言之无物。”这就是说,任由情绪泛滥会影响诗意的凝聚,诗也需要“情绪的节制”。
  处于青春期而未脱稚气的冯至显然不会去刻意追求诗歌情绪的节制,但在《昨日之歌》里。我们又常常可以感觉到冯至在不自觉地追求情绪的节制。他常常在诗歌中运用客观叙述者的身份叙事以避免因个人情绪的直露破坏诗歌的含蓄。如:《绿衣人》用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一个绿衣邮夫投递信件的过程。表达对生命的关切和对未来的茫然与绝望。《晚报》通过讲述凛冽狂风中卖报童子卖报的遭遇,表达对卓微生命生存境遇的同情,在这同情中又多少带有自怜的成分。
  在一部分抒情诗里边,情绪的节制还表现在意象的选择上,冯至在诗中故意选择一些与情绪相符合的清新、含蓄而又哀怨的意象,在情绪转化为意象,意象转化为诗意的过程中,延宕了情绪的表达,使情绪蕴藏深厚,绵延不绝。有人曾说冯至早期的抒情诗具有象征主义的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借用意泉使情绪得以缓冲后的效果。如:《蛇》通过蛇这样一个冰冷意象对“草丛”的向往。表达内心对爱的渴望和追求,蛇其实就是内心无爱的意象化。《我是一条河》也同样如此。河是内心对生命热情,对爱情,对友谊的渴望。河的流向也就暗示着情感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