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父的悲剧 生命的挣扎(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月牙儿》是老舍先生自己比较喜欢却又较少提及的作品。对于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解读,认为《月牙儿》书写的实际是无父世界的悲剧,其中有老舍先生的人生体验的投射。作品有意无意地压抑了悲剧的激情,这既凸现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也将我们的审美注意引向了对“生命的挣扎”的关注。作品展现了老舍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这才是作品真正的审美内涵之所在。
关键词:《月牙儿》;心理特征;审美内涵;文学研究
谈起老舍先生的《月牙儿》,许多人都会体验到一种独特的阅读经验,那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压抑;阅读之后,却又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以致有再读一遍的冲动。我常想《月牙儿》缘何有如此的艺术魅力,是所谓的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内涵吗?一般评论者都认为,作品的价值仅在于她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展示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痛苦心史,寄寓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怒与不平,这种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我想不仅于此,但其真正的艺术魅力又在哪儿呢?当我试着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解读《月牙儿》的时候,才发现了答案。
一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这样说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渗透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红楼梦》寄托了他的深刻的末世之感,因此他看《红楼梦》就会有特别的感受。法国作家乔治・桑将自己的作品称作“宝贝”,那是因为其深刻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家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出作品与作家之间某种特殊的关系。我们分析《月牙儿》也不妨从此入手。
老舍对《月牙儿》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月牙儿》脱胎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关于《月牙儿》的故事,老舍先生曾说:“它本是《大明湖》中的一片段。《大明湖》被焚之后,我把其他的情节都毫不可惜的忘弃,可是忘不了这一段。这一段是,不用说,《大明湖》中最有意思的一段。但是,它在《大明湖》里并不像《月牙儿》这样整齐,因为它是夹在别的一堆事情里,不许它独挡一面。由现在看来,我宁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了。”可见,老舍先生对《月》还是很满意的。然而,老舍对自己喜欢的许多作品都作了专门的文章来谈创作的经历和感受,比如说老舍就《骆驼祥子》写了《〈骆驼祥子〉后记》;关于《龙须沟》,老舍写了《〈龙须沟〉创作经过》;甚至被毁的《大明湖》老舍也写了专门的文章来谈创作体验。但是,对于《月牙儿》,老舍先生却谈得极少,在《习作二十年》中压根儿就没有提到《月牙儿》,这二者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悖论呢?《大明湖》被毁,有好几位朋友都劝老舍重写《大明湖》,老舍却说:“我打不起精神来,创作的那点快乐不能在默写中找到,再说,我实在不甚满意它,何必再写。”然而,老舍却从中提炼出了《月牙儿》,并用散文诗的笔法来写,这又是什么原因让老舍对《月牙儿》的故事念念不忘呢?
二
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月牙儿》时,我们发现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一般人所认为的对封建社会的罪恶的揭露有出入。文本在表面的对社会罪恶的表现的显性结构外,还隐藏着另一个世界。作品实际上呈现的是无父世界的悲剧。
“月牙儿”的悲剧是基于父亲的病逝。父亲的缺席,首先带来的是父爱体验的永恒性的失落。父亲的形象在文中是模糊的,对父爱的体验,文中也并没有深切的表现。文中有关父亲的体验,只是无父经历、父爱缺失的一种体验。月牙儿“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对月牙儿的初体验,因为父亲的死,在我的心中铭刻下了酸苦二字。“那个木匣结束了爸的一切:每逢我想起爸,我就想到非打开那个木匣不能见着,但是,那木匣是深深的埋在地里,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作品中这段话形象地描写了父亲形象在主人公精神世界中的那种飘渺虚无的感受。父亲的缺席,带给主人公的更重要的影响还在于其基本生存条件的缺乏与人生支撑点的坍塌。父亲死后,饥寒就与主人公交上了朋友,“父亲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斜斜着,为什么它老这么斜斜着呢!”这既是主人公对月牙儿的感受,更是对饥寒交迫的生活的一种形象化的述说。这种生活就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家里再也找不到第二件可以当的东西,妈又给我找了一个新爸。但随着新爸的离开,妈妈当了暗门子,我最终也走进了这“最后的黑影”。纵观整部作品,其展现的就是无父的现实带给主人公的无尽头的悲剧。
在文本中还从两个方面凸现了这种无父的悲剧,那就是对母亲的深沉的感情和对钱的异常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主人公对母亲的感情是发自于内心,建立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的。文中多次写到对母亲的依恋,想念。“我只有这么个妈妈,朋友”、“我想妈妈,她常到我的梦中来”。甚至在狱中,“我”也想着“妈妈在干什么呢”。文中有时提到对妈妈的恨,但仔细体会,却会发现这恨里面透露出的恰好是一种理解和真正的爱。这些对妈妈的爱是基于与妈妈的相依为命,是基于父亲的弃世而亡。而文中对钱的感受更体现出无父的事实对主人公心灵的巨大的影响。整个作品实际上是主人公在狱中反思自己的生命道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认识就是对钱的认识。无钱的事实一直贯穿我的生活始终。“刚八岁时,我已经学会了去当东西”,“我最阔的时候,手中有一毛多钱。”主人公意识到“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对钱的认识越是冷血,无父的感觉对其心灵的创伤就越是明显。
在某种程度上,作品中这种无父的悲剧甚至压倒了显性的对社会罪恶的揭露,从而使作品呈现更为丰富的心理内涵。那又是什么原因使貌似反映封建罪恶的作品呈现出这种特征呢?其实,我们关注老舍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这和老舍的人生经历有很深的联系的。郁达夫曾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也说过:“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他本人的命运,当然用不着去划等号。但是,这些描写毕竟是他本人思维的产物,所以,作家本人的身世往往会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找出某些痕迹来,这倒是不容忽视的参照系。”对于《月牙儿》,我们不能随便将之与老舍划等号,但是当我们把握住老舍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是融入老舍自己人生的体验的。老舍先生是满清旗人,其父亲作为一名旗兵,在老舍一岁半时就死于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老舍的母亲带着五个孩子过着极其艰辛的生活。老舍母亲也曾像月牙儿的妈妈一样,给人家洗衣服,干杂活。老舍和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当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时,其对母亲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以后,你可以歇一歇了。”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无论是《正红旗下》,还是其一些散文,母亲的形象都是很高大的。他对母亲形象总是满含感情在塑造。他的散文《我的母亲》更是和着泪水写成的。而其对父爱的体验就很淡薄,在老舍作品中,有关父亲的形象就没有那样光彩夺目的形象。其对母亲的感情之深与其对父亲的体验的淡薄形成强烈反差。在《月牙儿》,这种体验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在老舍的生活中还出现了一位像父亲一样关爱他的人,那就是宗月大师。老舍说:“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是受过他的好处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私塾那样。”在《月牙儿》中,我们会发现,新爸的形象实际上有宗月大师的影子。我们不能牵强附会地认为二者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新爸的凭空消失就是宗月大师仙逝的一种象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老舍之所以将月牙儿这种无父的悲哀写得这样真切,实际上就是老舍在作品中渗透了自己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