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文小说与散文的现实主义特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周文小说与散文现实主义特征
论文摘要:周文的小说与散文特别注重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活动氛围的营造,在他创作的百余万字作品中,以自己早年的经历为创作源泉.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独具边荒特色的社会风情画,为中国现代文学添上了奇异绚丽的一笔。
周文(1907--1952),四川荧经人,早年在四川军阀部队当过文书“九.一八”事变后去安徽,开始文学创作。1932年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初期,奉命回川.在成都组织与领导抗战文艺运动。1940年后.奉命调延安.从事宣传工作和文艺大众化运动。1946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社副社长。建国后参加文艺界组织领导工作。对于当今的读者,他的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作为中国“左联”的一员.他被鲁迅誉为“有希望的青年作家”、“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周文在他短短的二十四年创作中.写下了百余万字的作品。他以自己坎坷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为蓝本.融人现实主义手法.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描绘了川藏边境、西康高原和大梁山地区特有的山川风貌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特有的心理、生存方式,这里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构成了一幅幅奇特生动的生活风情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画廊。
1肆虐的自然力与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在周文的作品中,精心描绘了边荒独有的奇异、诡谲而凄厉的自然景象。他笔下的“雪”、“雾”、“风”、“冷”、“险”.颇具特色“雪”。厚得像“洋灰面”一样的“自得怕人.银漾漾地”覆盖大块大块的的雪.让山光秃秃的无法看见~根草一棵树,“天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见”:使人受不了的是那“银漾漾的白雪反射着刺人的光线.刺得你眼睛昏昏地有点微痛”.同时你还得忍受时不时密麻麻的“雪弹子”的威袭。一足踏下去“起码就踹进雪两尺深.雪就齐斩斩地吞没你的大腿.就好像农人做冬水田两只足陷在泥水里”这大雪山的雪,“不由你不嘘一El气”(《雪地》)。而川康交界处绵延起伏的高山上.则是那“五六月也化不完的”雪,“银漾漾”地堆满山头.甚至一切角落.路上也堆满了两尺深,“粉似的,齐斩斩地可以吞完小腿”,松杉也变自了,树叶上都堆着“一寸厚”的雪花.人一碰被雪压低的树叶.“雪花就面粉团似的滑下来”(《茶包》)。
“雾”。川康交界的高山上的雾.“像刚揭开大饭桶时的白色直冲上来”,劈头盖面萦绕在山上、人身上,浓浓的“好像可以拈得着的轻纱”.升不完出不尽的雾.“好象那深谷底下谁在那儿成天烧着火煮着饭”.让人迷失方向而一失足踩在冰上,永葬迷雾中(《茶包》)。雪山上的“白雾飞来飞去.像火烧房子时候的白烟一样.很浓厚地把你盖着”.你只能看见“你前面的一个人和后面的一个人”.一丈远的人就像一个鬼影.一丈之外只能听见走路的声音,这“阴湿的自雾”让“你窒息着”.“让你心里微痛地打一个寒噤”(《雪地》)。
“风”山脚下斜谷中的风“吹得房上的稻草嘶嘶地像低泣的声音”,让人心生悲凉;山里的风,“是低泣,是哭诉,如走在沙漠上,如经过万人的坟堆,如听见少女的悲痛”,让人心痛心碎;山顶的风,“一下子把雪花在空中旋卷着狂飞起来.卷了几个回旋才落下在雪地上”.“一些在崖边的枯树突然喀嚓一声断了下来.稀哩哗啦地就奔下崖去,就是已经着地的雪花都滚了起来”,让人触目惊心、心有余悸(《茶包》)。
“冷”。即使“用厚呢一样的羊毛织成的帽子裹腿”,在雪地里也是无济于事的:粗草鞋变成了“冰鞋”.紧紧地“缩得勒着足板”,刚流出的汗水在军服上马上结成了冰;像生姜样的手,冻得不能抬起;胡子一抹就会和嘴分开;如果马上烤火,手“第二天就黑了,干了,齐斩斩的十个指头就和自己脱离关系”.足趾也有冻掉而成了废人的;而冻死在雪地里已是最平常不过的事(《雪地》)。“险”。在雪山上行走,“无论你是怎样强壮的人.也是不能连走六七步的”,不然就会“马上晕死在这雪山上”“你只能一步一步很小心地踏下去”.“很吃力地站稳右足.把左足抬起来踏向前一步的雪堆里.左足小心地站稳了.再照样的提出右足来”。而此时你不能有一丝大意,得留心掉进那十几丈深的雪坑里去(《雪地》)。
与其说周文在作品中展示的是大自然的一种壮美不如说是JlI康边境自然环境肆虐狂暴的写照而这里的人们――相对大自然而言的“弱者”.却在此顽强地生存繁衍着《雪地》中的那些“老边兵”们,虽然死的死,残的残――出关时整整一营,除冻死在雪地里的、死在枪弹下的人.加上被雪抹掉足趾成了废人和二十几个没指头的弟兄.只剩下五六十个人.却总算从冰天雪地的地狱活着回来了.能在那毫无人情的军旅中相互搀扶帮助、鼓励能在忍气吞声中醒悟过来,拿起手中的枪,拔出刺刀,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茶包》中那终年少见阳光的深山峡谷中,却总有人家,总有五六间草房,“房门总摆有一张桌几条凳”:鸡毛店,总有“那红线眼眶的女人在那儿应酬着她们的顾客”:虽然翻山越岭背茶包致死是司空见惯的事.可背茶包的“背二哥”们.却发明了“拐子”.上山时拄着防滑。休息时,把拐子下端的尖铁块插在石块间.屁股刚好靠到拐子上头的横木上,不用动一下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歇息了:因为有了“拐子”.他们才能长年累月、世世代代地沿着羊肠小道背着沉重的茶包;他们能从风吹烟子的飘向预测天气.能从雪路雾气中寻找豹子的脚印判断山路是否安全:“背二哥”们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古城山间,只为能讨老婆、生孩子、传宗接代,不指望儿子们做官做府.只希望生下的孩子能继承他们的命运,能“背得起二百五”多么朴素的生活理想.多么坚韧的对生的向往与执着追求.这群人.一代代生息繁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样的山风物,这样的独特人群.正是周文早年生活过的熟悉的环境和身边父老乡亲的真实写照。
2边荒一隅的人世百相
周文曾说:“在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我曾经在那里面生活过来.体验过来.看见了些平凡的或不平凡的事件生活在那里面的各种各样人物且是边荒一隅的人物那生活于我究竟太熟悉了决心写它了”正因为如此.在周文的作品中.就涌现了一批“边荒一隅”的人――军阀、官兵、“老边兵”、商人、地主、牧师、知识分子、“背二哥”、学生、农民、丫鬟。
2.1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的大小军阀
周文笔下的大小军阀,虽地处“边荒”.却一个个工于心计,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在《烟苗季》中,围绕禁烟委员和一个“补充团长”.以旅长和旅部吴参谋为代表的两派展开了一场你争我夺的派系斗争曾打败“江防军”.以胜利者自居的旅长,粗暴直率、不善心计,却崇尚权力与金钱,惧怕洋人。他一方面想摆脱太太、亲信的挑唆,另一方面又参与吴参谋角逐吴参谋却老奸巨滑、善于谋划,试探钱秘书。勾结洋人。向司令官告发旅长.私通敌军,争权夺利之手段十分卑鄙作为旅长下属的赵军需.与旅长有着“裙带”关系,他见风使舵,善于交际。于自己有用的人抓住不放无利用价值的人不屑一顾张副官长对旅长体贴关心.却不失狡猾,知道对什么人讲什么话。吴参谋手下的李参谋与嗦、琐细的沈军医官以及孙连长、刘连长,作为吴参谋忠实的走狗,讨好卖乖、逢迎谄媚,其丑陋之态令人作呕
2-2嗜鸦片如命、烧杀抢掠的“强盗兵”
《第三生命》中,那群虽不像《烟苗季》中那样尔虞我诈血腥残杀的官兵们.却不务正业.在鸦片的麻痹,成了一具具没有灵魂的空壳从营长到连长到排长.再到士兵.一身都是鸦片的苦臭气,个个抽得像庙里的小鬼。平时抽、打仗抽,时时刻刻都在抽,由此诞生了~群打仗无能却会烧杀抢掠的“强盗兵”。在《红丸》中,面对一坛收缴上来的鸦片.上上下下.一个个贪婪的眼神,公然攫取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想抓一把却又不敢的杨传达.只能把抓在手上的红丸又放回坛里,再次进去想捞一把时.紧张得忘了喊报告,错把帽子当报告单:利用职权把一坛变成大半坛的吴巡长、拿铁箱抓红丸而发出清脆的响声的李督察员和张科员、胖瘦二听差为抢拾地上的红丸钻到桌下而头碰头、王科长掩护李督察员和张科员.怕被杨传达发现.也错把帽子当报告单的窘态和大骂杨传达的气急败坏、郑局长的故作正经总之.为抢“红丸“,大小人物,丑态百出。
2.3性格与追求不同.命运各异的知识分子
周文的小说与散文中.塑造了一些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性格追求不同.命运也迥然不同。从小在把“笑脸打成哭脸”的严厉的旧式教育下长大的痛苦的剑寒.痛恨自己是以“少年老成”的人格在企求别人的“怜悯”.是在“拍卖人格”;在屡次失业的打击和病魔的折磨、家庭的败落重压下。意志消沉.N-d,懦弱.却十分爱面子――向老师借钱时,废话说了一大堆,好不容易转到本题时.嘴唇痉挛几次,耳根红透.艰难地吐出“五――块――钱”,鼻尖都冒出了汗珠:离开老师后.却把历经辛苦借来的钱踩在脚下,流出了眼泪,认为自己的灵魂被钱出卖了,在几次自杀未遂之后.参加了义勇军.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一个与剑寒有着颇多相似之处的的青年――同样不幸的童年,一样的多次失业,相同的肺病的折磨。但骨子里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倔强:同情剑寒的遭遇.却恨他的软弱与颓废: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父母的偏心:对大哥的无理干涉,毅然只身离去:借钱受辱愤然离开总以兄长自居的大哥.不停地指使别人为他端茶递水,买东买西;有钱时吃喝玩乐.大手大脚,无钱时爱占“小便宜”,四处赊账;朋友有难,袖手旁观,可谓势力之极。老王老张老李.一群大哥的“酒肉朋友”.成天想着“升官发财”却整天无所事事.用家里的地租作“寓公”.只知吃喝玩乐嫖赌。甘心堕落一群年轻的学生.聚在南京鼓楼街的一个院落里,却因彼此追求不同。最后分道扬镳.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