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
历史的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鲁迅的科学进化论观点,有感于对中国人“吃人”兽性的发现,鲁迅以“吃人'这一意象为中介,以“狂人”之眼为叙述视角,抹平了人/兽、现实/历史之间的界限,在《狂人日记》中创造了一个奇异的人兽纠葛的世界。《狂人日记》的主题意蕴,除了人们惯常所理解的“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文化批判,还有“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哲学和人类学反思。这明显地超越了基督教文化和人文主义文化层面,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文学草创期就以其思想和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从那时以来,围绕这部短篇小说产生的评说和争议而形成的文字已数百乃至上千倍于作品本身,这也可算是文学研究界的一个奇观吧。关于《狂人日记》我们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但是这一文本至今仍然存在着再度诠释的空间,显示出其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一
《狂人日记》以十三节长短不一的日记连缀成篇,刻画了一位觉醒和反抗的狂人形象。狂人尖锐揭示出传统文化“吃人”的本性,热烈呼唤“真的人”的出现,并吁请全社会“救救孩子”,昭示着中国历史上现代“人”的意识的觉醒。《狂人日记》正可以看作是一篇五四时代“人”的宣言书。但是翻开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时时处处都晃动着“兽”的影子。小说开篇,狂人在月光下一出场,就遭逢到“赵家的狗”,随后又多次写到狗的眼睛、狗的叫声。除了狗,陆续出现在作品中的动物意象还有鸡鸭、鱼、狮子、兔子、狐狸、狼、海乙那、虫子、鸟、猴子等。连小说中的村子都是以“兽”的名字来命名的,叫“狼子村”。还有什么“铁一般青”的脸色、“青面獠牙”的面目、张开着的大嘴、“咬你儿口”的话、“全是刀”的笑、“白厉厉的排着”的牙齿、“抹着人油”的唇边等,描写的是人,却分明又像是动物,因为这些词汇本来就是专以描摹动物的。
《狂人日记》这样频频地、大量地出现动物形象(包括动物
意象以及富有动物感性特征的词汇),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这看作是一种叙事的修辞选择,而忽视了它们在小说中所具有的本体意义。事实上,在鲁迅那里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作为叙事策略的修辞问题,而是其独特的人学思想的感性体现。
在与兽性的比照中对人性的进行思考,这是鲁迅人学思想,也是鲁迅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一点,已有学者注意到,王得后先生就曾指出:“鲁迅思想中的人性,是由动物进化而为人所生成的人性,是和动物性(他多用兽性,是动物性的贬义词)相比照而认识的。”①他还说:“鲁迅思想和知识结构之一,是动物行为学及其与人类行为的比较。这在人类生命本体和对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探索中,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文化意义。鲁迅经常作这样的比较。这不是杂文笔法,而是一种思想和思想方法,是对人类文化独特的考察。”②王得后先生敏锐地发现了问题,但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在此,笔者拟通过对《狂人日记》的解读,着重探讨一下鲁迅关于人与兽关系的思考,以期对鲁迅独特的人学思想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传统上也惯于将人和动物对比来认识人,但是诸如“饱食衣逸居无教则近于禽兽”、“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之类的“人禽之辨”,充满了道德说教,不可能达到对人的科学的认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和文化观念的引入,中国关于人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鲁迅较早接受了西方科学观念,1907年他在《人之历史》一文中对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的种族发生学的一元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由此而涉及到拉马克、达尔文等其他生物学家有关生物进化学说的一些重要内容。鲁迅是完全服膺于西方生物进化论的,由此,他在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上获得了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鲁迅那里常常存在着感性经验与理性观念的冲突③。
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叠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叫唤,使我不堪闻见。我装作无所闻见的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中出离。④
鲁迅正是“凭其敏锐的感觉,时常捕捉到事实上无数‘鬼'在现世跳梁、呻吟的情状”,“在人间看到‘地狱',从人身见出‘鬼'影”⑤,从而在他的小说文本中构建起一个人鬼纠葛的文学世界。对此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已进行了透彻的阐发。同样是出于“境由心造”――有感于人的退化、人沦为兽――鲁迅还在其文本中构建了一个人兽纠葛的世界。小说《狂人日记》即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文本。
谈到《狂人日记》的写作动因,鲁迅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⑥在小说里,狂人劝大哥放弃“吃人”,是这样说的:
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于。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狂人这些看似思维错乱的句子,其实隐含了鲁迅进行小说构思的逻辑线索。“吃人”是人野蛮的标志,是配不上“真的人”称号的,这让他自然想到了“吃人”的动物、野兽。而这种联想,鲁迅又确实能够从他所信奉的生物进化论那里找到学理根据。他在《人之历史》里,列举了大量科学事实反复说明:人与自然(动植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仅人与自然(动植物)有着共同的“本原”,人是由原生动物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而且人的个体在受孕胚胎成长的过程与动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都是同构的,前者为后者“发生之反复”。由此他得出结论:人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的,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兽之间,存在着本性上的相通与一致。基于这种认识,鲁迅敏锐地发现了中国人身上存在的“兽性”,以“吃人”这一意象为中介将人与兽联系在一起,将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进化论,鲁迅不是从历史的角度,而是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去把握的。其原因很简单,他的历史真实感与历史进化论观点相抵忤”。⑦在鲁迅那里,历史的真实感消弭了现实跟历史之间的时间鸿沟,他指出:
试看中国的社会里,吃人,劫掠,残杀,人身买卖。生殖器崇拜,灵学,一夫多妻,凡有所谓国粹,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拖大辫,吸鸦片,也正与土人的奇形怪状的编发及吃印度麻一样,至于缠足,更要算在土人的装饰法中,第一等的新发明了。⑧
鲁迅从“国粹”中发现了来自远古时代的“蛮性遗留”以及文明外衣掩盖下的“土人”生存方式。这样的发现对他的历史进化观念构成严峻的挑战,让他不能不深深感到中国历史的停滞,他不禁感叹:“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⑨鲁迅对黑暗的特殊敏感总使他把“现实”当作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经验来体悟,从而在变迁的历史中发现内在的延续和重复。像这样对历史的审视,已不再是人们所惯常采取的政治社会学角度,而是一种人类学角度。由此,鲁迅发现现代中国人仍然处于蒙昧野蛮时代,与野蛮人相比,其本质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吃人”。正是基于这一判断,鲁迅抹平了人/兽、现实/历史之间的界限,在《狂人日记》中创造了一个人兽纠葛、人兽同构的世界。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论及《狂人日记》,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似乎鲁迅是在细心地建立起一个兽的领域来和人的领域相平行。”⑩这实在是极富见地的论断。其实,人/兽的二元对立正是《狂人日记》整体构思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可是,以往我们对此明显注意不够,甚至视而不见,仅仅将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看作该小说的基本叙述模式。11而在笔者看来,围绕“狂人”这一最基本的意象,作者划分出两组而不是一组二元对立关系来进行整篇作品的构思,那就是狂人/常人(侧重“狂人”之“狂”)的二元对立、人/兽(侧重“狂人”之“人”)的二元对立。二者共同构成了《狂人日记》的基本叙述模式。
人/兽二元对立叙述模式的建立得益于鲁迅对小说特殊叙述视角的设置,那就是“狂人”的眼睛。小说的主体部分十二篇白话日记,记载的是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为“狂人”,其日记自然是狂言疯语,由此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将人与兽相互纠葛在一起。小说中所展示出的世界明显是由人与兽两个世界组成的:赵家的狗、狮子、兔子、狐狸、“海乙那”等构成了兽的世界;赵贵翁、大哥、何医生、陈老五、佃户、行人、孩子以及狂人自己,构成了人的世界。在常人眼中,这当然是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然而在狂人眼中,这两个世界却是相互交错,彼此不分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吃人”的欲望,人与兽没有什么不同,都一个个“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都让他感到“怕得有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小说主要是通过人与兽的“眼色”的描写,来表现这种无处不在的“吃人”的内心欲望的。这种“眼色”在小说中贯穿始终、笼罩全篇。在狂人看来,无论是赵家的狗的眼色、蒸鱼的眼色,还是赵贵翁的眼色、行人的眼色,甚至于小孩子以及他们娘老子的眼色,都是一样的,都是“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总之,人与兽的眼色没有什么不同,都透露出那么一种掩抑不住的“吃人”的欲望: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前面的一伙小孩,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但是小孩于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眼睛却看着我。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
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莱,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我的人一样。
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
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睛看着地面,岂能瞒得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