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对用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一)

对用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通过城市化促进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已成了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的一种战略。然而,在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遇到了一系列的所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困难。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 三农问题 农民工 就业
  
  一、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三农问题,指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所出现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由一系列体制上、经济上的原因所共同引起。建国后,新中国一穷二白,想要发展经济,早日实现国家的“四化”必须走工业化道路,而走工业化道路,需要雄厚的启动资金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由于当时我国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不能从外部获得巨额的资金来支持,所以只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一方面进行原始工业积累,一方面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在这过程中,国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资本积累:一是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来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然后再投入到扩大工业生产的建设中去。二是通过统购统销的政策,切断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来获得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三是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控制城市规模,限制农民进城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农业。这种以暂时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方式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只要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同时通过国家财政的扶持反哺农村,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提高农民收入是可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现计划经济,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不但使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使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三农”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逐步累积,并成为制约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城市化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1、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2、乡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从1978年的17.9%上升2006的43.9%,20多年来平均以接近1个百分比的速度增长,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比较落后的,不但落后于世界城市化水平,而且也落后于与我国实际收入水平大体相当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滞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收入一直较低,内需严重不足,巨大的消费市场无法启动,致使商品销售不畅,企业开工不足。此外,城市化的滞后也阻碍了“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因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要解决这一点需要大规模的减少农民数量,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把沉淀在农业中过剩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对此,理论界和决策者大致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用“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城市化发展的共识。总结起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三农”问题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其中又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尤甚,这种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不但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也加剧了农村与城市的分离。解决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策略是实现传统的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量减少农民数量,城市化战略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措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在第二、三产业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在收入提高后一方面可以扩大消费,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总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民把自己的所得收入汇回家乡,或者带着自己在城里的收入回到农村进行创业,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过来又可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国家税收总量不断增长,国家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三农”,最后形成一种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三农”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耕地等资源占有过少,这种资源环境压力大,土地边际报酬递减的国情历史地注定了中国农业长期实行分散的超小农户经营,在农民变成少数之前难以推行合理规模的大农户经营制,只能在众多小农户及其可能接受的联合形式实现集约经营。然而这种生产力提高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经营方式很难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聚集经济效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化进程也将加快,人口的聚集可以带来土地的集约,而且农村的人口转移可以使土地在农民手中适度整合和集中,这种情况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中科院《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称:当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即达到市场化要求,此时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一定程度,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生产成本才有大幅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有明显进步。城市化的和谐发展能有效拉动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样,“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三)从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不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同时也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就要大力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和提高城市化率。150年前的欧洲、美国以及紧随其后的日本都经历过由村镇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过渡,这种过渡的关键和基础就是通过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进而引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当今的富裕国家最初是农业国,依靠技术进步和经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最后才成为城市化的工业国。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8%,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3%左右,而美国和日本的农村人口比重不超过2%和5%。再来对比我国,研究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尽管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1%,高于巴西、哥伦比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6.3%、3.1%、6.7%、5.0%;但在城市人口增长率指标上,我国只有3.6%,低于巴西、哥伦比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的5.2%、4.9%、6.1%、4.8%。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3.9%,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6.1%。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值来看,还是从非农就业比重和城市人口比重之比来看都处于不合理的区间。因此,加大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才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发达国家。
  
  二、城市化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现实困难
  
  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然而,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简单地把一些看似完美的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我们更应该理性地思考它的优点和不足,因为在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理论上的问题和现实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