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化解之道(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阐明了我国现阶段中贫困地区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探讨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和转移渠道。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建议
一、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
1.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加上没有专业技术,他们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同时,低水平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极大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这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2.制度因素
包括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妨碍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农民贫穷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由于贫困农户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外出寻找工作的本钱和必要的交通费用,同时由于贫困农户受教育的程度低,有的甚至不识字,因此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和机会。这就是外出劳务大多来自低收入地区而不是来自这些地区最贫困的农户的原因。
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却很少。农村劳动力流动无序状态带来的主要弊端是不能进行宏观控制。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市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但目前还缺少这一环节,即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组织与指导。
5.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不到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是,政府的这种职能非常缺乏。政府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贫困地区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
农民贫困、农业滞后、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各国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初期普遍遇到的问题,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三农”问题的症结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以致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劳动等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核心内容
我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显著特征就是经济结构是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还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家要摆脱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状态,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要通过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城市化,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形成现代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其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
3.劳动力转移是实现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但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开辟了门路,而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人、解决农村贫困的主要途径
虽然农业对贫困人口来说仍是首要的收入来源,但现在非农就业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资收入对贫困家庭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它不但是农民现金收入越来越重要的来源,而且是弥补农民暂时歉收的一种手段。
三、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力度
贫困地区的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消息闭塞。我们要通过积极的宣传使广大的农民懂得,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方式。
2.政府必须对贫困地区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体系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渠道的组织和管理,不仅使这些贫困地区农民找到转移就业的出路,因人、因时、因地择业,而且可以稳定就业渠道,使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序化,有组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