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模式(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额不断地放大,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组织内部的改造以及农业技术的更新导致的,前者促使农业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生产,从而使长期沉淀在手工劳动和低效率传统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的释放。这就关系到当前真正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中的社会性失业问题(主要根源于过剩而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如何解决。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模式――返乡农民就地创业研究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农村 劳动力 新模式 反乡农民 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地、分阶段地转移,即采取梯度转移模式,一般认为转移层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内部转移,它是指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畜牧业、渔业、林业等方面的转移。二是农业外部转移,它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以及城镇中的二、三产业的转移。前一种转移方式农民从事相近产业,转移成本相对较低,就业风险相对较小,也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后一种转移方式,转移成本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大,但这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转移成本全由农民个人支付,那么剩余劳动力很难得到消化,转移的目的很难实现。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返乡人员创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实施“凤返巢”工程,建立绿色通道,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创业,本地企业比外来企业可以更好地消化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本地企业员工的稳定性相对增强,反过来也促使了返乡创业人员更好地发展。
目前,全国大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首先,农民工进城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就业压力比较大,而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城市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岗位基本饱和;城市生活花费大;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必须回家乡参加升学考试,由于各地区教材不统一,影响升学;一些企业对务工人员年龄有限制,超龄劳动力被迫返乡。其次,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据调查,农民工有5万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万元就可以办企业。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建筑、采矿、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农民工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返乡农民工在政府支持下,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兴办二、三产业。许多返乡创业人员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经验与技术,积极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促进了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三是成为经纪人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跑流通联市场、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四是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据报道河南省固始县,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4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1%。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三是形成了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返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他们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集镇和县城,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
同时,农民工回乡创业也拓展了回流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农民工回乡创业不少属于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的转移,企业所使用的工人,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是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农民工。这就解决了回乡就业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家庭团聚,照顾老小的实际需要,延续了他们产业工人的生命,成为他们新的就业途径和收入增长点。
农民工回乡创业更开辟了不发达地区农村中年以上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不发达地区农村中年以上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不充分一直是农民收入低下的一个主要难点。根据对301个村的调查,季节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15.7%。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没有就业的,平均每村就有243人,同时还有9%左右中年为主的常年富余劳动力。回乡农民工创办的一些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吸收了这部分既难以外出打工,也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从江西、河南、安徽的实地调查看,回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有的雇佣三四十岁的农民就业,有的工人就业年龄可以达到50岁以上。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金缺乏现象普遍。返乡农民有的身怀技术,有的了解市场。虽然农民工返乡时也积累了一定资金,但流动资金、发展资金短缺,贷款困难,这已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 80%的人认为回乡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自有资金、私人借款占大部分,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不到三分之一。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