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简析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简析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农民增收社会转型科学发展观现实困难对策
  论文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还没有从根拳上得到改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让农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采取多方面措施和对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更加突出。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5年就“三农”问题发布一号文件,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对推进“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的第l7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O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农民问题更具有根本性,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惟有农民增收,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才有保障,新农村建设才有出路。
  1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具体表现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以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战略。据测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30年里,农业部门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工业提供了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1991年,剪刀差累计高达12319.5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都在l000亿元以上。另外,虽然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在不断扩大,可是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1―1997年分别为1O.26%、10.cI5%、9.49%、9.20%、8.43%、8.82%和8.30%,这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中国的社会转型就其实质而言,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由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化,是一个全面、深刻的变化过程”。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这种靠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所形成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农民增收难的局面。
  1.1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业生产效益下降这是导致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加之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始终不高。国家出台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在许多地方未能落到实处,个别粮食收购部门压级压价,甚至限收拒收现象亦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却逆势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更加剧了农业生产效益下滑的趋势,使许多农民感到务农种田不仅无钱可赚,甚至还要亏本。因而在一些地方,农田的弃耕撂荒现象非常严重。
  1.2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的非农业收入占了很大比重。然而,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乡镇企业正处于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之经营不善等因素,使得其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导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显著下降,造成农民非农业收入下降。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城市不但大量辞退农民工,而且还大大增加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使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致使农民非农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给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
  1.3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却非常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交通建设还十分落后.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在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中,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这些因素均制约着农民增收。另外,我国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十分严重。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时间长、范围大、影响面广,南方的水灾和北方的旱灾、虫灾,特别是2OO8年连续出现的南方特大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8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收入。
  2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原因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新发展阶段下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当前我国城乡差距的基本现状是:城乡差距扩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主,城乡差距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收入1983年为1.82:1.O0,2003年上升到3.24:1.O0。中国非农人口占少数,非农产业效率低,短时期不可能有很大力量“反哺”农业。城乡差距将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近期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1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2.1.1产量增加而收入不增加甚至下降。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增产就能增收,但在农产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导致价格更低,增产不增收。据有关资料统计,农民增收对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平均弹性明显减少,1978~1984年为2.05,1985~1990年为0.82,199l~1998年为0.65,即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下,农产品产量每增加1%,所能带动的农民收入增长远小于1%。因此,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转变,产量增加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减弱。
  2.1.2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我国实践看,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确实较明显,但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后,一些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国内价格已经高于国际价格,在加入wm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下,政府大幅提高收购价格已经不可能,更谈不上通过提价来增收。
  2.1.3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突出表现就是农产品的“三多三少”:即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再加上季节结构不合理,反季节产品少等,在当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新形势下,必然造成大量农产品因无市场而实现不了价值,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2.1.4农产品流通体制不畅,农产品价值难以实现,增产难增收。在现阶段,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畅,市场发育不全,致使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出现障碍,价值难以实现,或价不符值,农民增产不增收。
  2.2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转移困难。致使农民非农收入减少
  2.2.1土地经营规模越来越小,难以实现规模经营。l0多年来,在劳动力供给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中的用工量不断减少。这种农业的小规模与小生产伴随的是低技术和低劳动生产率,使农民收入下降。
  2.2.2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使农民非农收入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相应减弱。同时,乡镇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进行着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出现了资本增密的趋势,这就直接降低了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1980―1998年,乡镇企业对资有增加值的就业弹性为0.36,1991―1996年降为0.19;1980~1988年对固定资产原值的就业弹性为0.65,19911996年降为0.21。农民乡镇劳动收入也急剧下降,1990―1996年,农村居民的乡镇劳动报酬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6.1%,而1997年下降为l1.1%,1998年则为4.72%。
  2.2.3农民工大量回流,使农民企业劳动收入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工潮”出现,大量农民涌人城镇择业,当年人数高达61130万,企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但目前在宏观经济紧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农民工也自然先期无工可做而“下岗回乡”,这样农民收入就受到直接影响。1990~1996年,农村居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6.6%,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1997年,农村居民的企业劳动收入仅增长了15.9%,1998年则下降了1.3%。
  2.3过重的农民负担和农村乱收费加剧了农民收入的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日渐暴露,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产积极性。据统计,在1979~1994年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为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7亿元,政府通过农业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自20O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然而,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现实中的农民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本遏制,据《嘹望》周刊报道的资料显示,1997年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以资代劳”、社会其他负担等费用,全国人均180元,占农民收入的10%以上,占现金收入的16%,从而使农民实际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另据农业部“农民负担问题综合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我国农民负担年增长速度为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另外,农民的隐性负担过重,农产品的价格尽管有所增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不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的幅度,导致农业投入与收益之间不平衡。农民负担过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