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一)

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对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当地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和洪水、冰雹、大风、寒潮等,以期为营口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辽宁营口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邻。地处东经121°56'~123°2',北纬39°55'~40°56'。营口地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风天气、气候干燥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9.7~10.2 ℃,沿海平原、丘陵地带稍高,东部山区略低。年降水量为570~620 mm,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日照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1-2]。营口地处近山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1.1热量
  营口地区热量条件较为充足,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热量条件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15―20日。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及春夏早春作物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中旬末,这时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播种期。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持续日数为180~200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营口地区为80~90 d;全年大于20 ℃积温为1 900~2 1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结束日期在10月中旬,这段日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表示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为160~180 d;大于10 ℃积温为3 400~3 6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结束日期在11月中旬,进入冬节,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农耕期的长短,营口地区为230~250 d;大于0 ℃积温为3 800~4 100 ℃。
  1.1.2无霜期。营口地区平均气温为9.7~10.2 ℃,年均无霜期为160~180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东部山区出现最早,丘陵地带次之,沿海最晚,营口市在10月14日前后。终霜期于4月中旬结束,营口市最早,在4月14日前后,东部山区最晚,地域差约10 d。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3-4]。该地区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应根据热量条件选择作物品种。
  1.2光照
  营口地区光照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多于省内大部分地区,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持平,属光能较丰富地区。其分布特点是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营口地区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1.3降水
  营口地区近20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71~621 mm。降水量适中,多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少于东部湿润地区。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山区降水较多,沿海平原及丘陵一带降水较少。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为491~52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降水量在一年内由于季节的转换而有较大的差别。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季降水量仅有17~20 mm,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左右。春季(3―5月)为冬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气旋生成较多,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开始增多,季降水量为90~100 mm,占年降水量的16%左右;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6―8月)是东南季风最强盛的时期,输送的水汽多,降水量也最多,季降水量可达350~390 mm,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秋季(9―11月)东南季风迅速南退,降水量明显减少,此时进入作物的成熟季节,季降水量为110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20%。秋季降水略多于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