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支农问题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农村问题。国家在解决农村问题时,主要是采取“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这两大条途径,文章将其形象的称为“综合”支农。中国农民占人口很大比重,只有把财政、金融支农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使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因此,我们不但要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而且还需要把“金融”这个经济发展的核心结合到农村建设当中去。
关键词:综合;农村经济;财政支农;金融支农
Abstract China is to bee a world power, the top priority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rural areas. In the rural settlement of the country, mainly to take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and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the two channel, its image of the article referred to as "prehensive" support agriculture. Chinese farmers a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only to the financial, moary support agriculture in these two areas together,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both, an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our country can achieve further economic progress. Therefore, we not only have to implement financial policie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but also to "finance" the co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rural areas to which building.
Key words: integrated; the rural economy;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一、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起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在中部“奋力崛起”中有诸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安徽沿江通海,位于华东腹地,对于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资本转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安徽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呈厚积薄发之势,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非常大。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大省正向农业强省迈进。2005年以来,安徽省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政策的新风带来了农业的“春天”。各级财政部门贯彻中央“三农”政策,采取多项支农措施,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1)继续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省财政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降低农业税税率2.2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农业税税率由8.4%降至4.8%,降幅达42.9%。全省直接减轻农民农业税负担14.2亿元。(2)实施涉农专项财政直补。拨付粮食直补资金6.91亿元,净增6400万元;拨付水稻、小麦和油菜良种直补资金4.92亿元;拨付农民购置农机具直补资金1460万元。
安徽省金融部门也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5年贷款增加241.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年度贷款增加额的4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认真落实政府惠农政策,强化支持粮棉流通,全年累计发放商品粮油流转贷款85.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12亿斤,比上年多收68亿斤。全省农信社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2004年以来,全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342.37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66.7%;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08.79亿元,比上年增加37.11亿元。通过上述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我们看到财政支农和金融部门信贷支农较好地促进了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但还发现在支农政策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农的效力。以下将分别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两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最后将就财政、金融“综合”支农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农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
一方面由于投入少,对农业发展进程的支持力度不足,示范项目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示范项目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科学规划,重点不够突出,主导产业不够明确,且示范项目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主要依靠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推动,农民响应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这样一来对农业经济乃至对地方财政收入均未产生相应的拉动作用。
(二)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降低
据统计,“一五”至“五五”期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总体保持在10%左右。“六五”至“九五”期间支出比重大致接近9%。实施分税制以后,财政支农支出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入农户调查时了解到,直接划拨给农户的财政补贴是按照土地的亩数计算的。而现今农村农民人均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只有很少的几亩,这部分财政补贴形同虚设,很多农户缺乏去指定的邮政部门领取微薄的“补贴”的激励,这项补贴的实施已经完全丧失了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