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对当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分析(一)

对当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弱势群体,是存在“心理贫困”问题的高危人群,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贫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找到出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才能使这些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困扰,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和谐校园;贫困大学生;姜格庄镇

Abstract: poor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the vulnerable groups is the existence of "psychological poverty" of high-risk groups, they were part of the Student appa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verty, but these problems are not caused by students, family, school and munity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is state of affairs, poor students appeared to find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poverty, and then take the 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make these students out of pover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robust personality, and to promote a harmonious campu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health care; harmonious campus; poor students; grid Jiang Zhen

前言
  所谓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和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1]我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青年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与否。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扩大,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心理贫困,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和“心理贫困”同样不容忽视。据北京某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例最高为19%。[2]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由于和其他学生相比较遭遇到“特殊”的境遇,他们通常对一些东西特别地敏感,这使他们内心世界常常充满着痛苦和冲突,使高校贫困生存在着一些心理不和谐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
  1.极度地自卑和自信心的缺失。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不能在众人面前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办事能力总持怀疑态度,人际关系较为敏感紧张,总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或外貌体型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导致沟通障碍。在《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特困大学生各因素差异与校内普通大学生对比,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敌对、偏执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3]
  2.情感上缺乏归属感。虽然贫困的环境锻造了他们更多的独立自强和坚忍,但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比其他感情上得到满足的大学生更渴望亲密。由于一些实际原因,比如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的不适应,他们的旧有生活习惯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伴群体的排斥等,使他们总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真正融入身边的这个群体,这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屈辱和无助。
  3.生活困难和学习压力带来的强烈焦虑。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贫困生常常靠举债借款来缴纳学费以维系学业,他们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总是拼命学习,以期在挣得工钱之外,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来为自己解困。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寄予了厚望但缺乏正确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大部分贫困生本想通过读大学后就业改变命运,然现实和理想有时差距甚远,他们深刻体验到两者巨大的反差,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了解到现在许多高校缺乏人文关爱,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有的至今还没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4];贫困大学生因其经济贫困,对自己不自信,自卑,未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周边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缺乏塑造健康人格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