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三段式(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道德行为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而目前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章按照行业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强化职业道德认知、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向自律,养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三阶段探讨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毒品。”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表明了企业很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在重视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实践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Ⅷ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职业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根据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内化规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需要经过“基于感性认识的功利需要和他律、基于理性道德认识的道德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无律’三个发展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接受某种理论,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同、同化和内化。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的内化最初是基于道德对自身有利的感性认识,出于对道德的表面认识,出于对道德的畏惧和功利的需要而讲道德,把社会道德作为外在的道德主体的异己力量,道德还停留在外在的约束或强制阶段,以“必须”“服从”的形式来实现,属于道德他律阶段。这时,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眼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
(一)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想品德课程。这两门课程涉及了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所讲的只是共性的、普遍的、放之诸业皆准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而且所占篇幅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渗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如营销专业在讲到培养职业经营风格时,应结合营销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强调诚信经营;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
(二)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职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职业技能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编排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c4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关于仓储管理知识的同时应渗透有关吃苦耐劳、工作细心的职业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变为职业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见习和实习活动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养成职业道德行为
除了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讲解外,学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是因为“践行某一思想道德观念或信念的次数越多,它的固化程度也就越深,久而久之便转化为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信念就是通过反复的践行而固化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中,形成一种道德思维定式,从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的”。@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如果没有直接的道德体验,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就可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从2006年开始,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中带队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见习、实习状况,尤其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学生在见习、实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体验,达到认识专业、走进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情感的目的,明确道德规范,发现自己的不足,分析原因,从而促进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在见习、实习中,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二、内因、外因双管齐下,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要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使道德主体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道德对公民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从理‘生上认同社会道德,从情感上真诚地接受社会道德,愿意践行社会道德,并在意志上能够坚持持久,道德从他律阶段转向自律阶段。《根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其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和模仿的结果。”⑦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包含着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两个方面。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也可以通过Et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要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维果茨基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同化、顺应、慎独、反省、体验、交往等形式得以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方面:
1.经常自觉地进行自省。自省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在个人遇到道德矛盾或自己出现道德过错时,应先从自己主观动机上寻找原因,并责求自己承担道德责任,自觉自愿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都说明白省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目前,许多高职生责任意识不强,出现差错时很少寻找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千方百计从客观上寻找原因,推卸责任。为此,应该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针对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自我批评。通过反反复复的活动,学生的品德得到了提高,责任意识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