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谈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一)

浅谈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论文摘要:当代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属性。本文首先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引出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实施的必要性,实施的途径,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思想教育方式,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适当的社会实践和典雅的校园文化等,构建高校主体性教育体系,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属性。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就业机制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
  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体制业已形成,这给大学生带来自由求职和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多方面的挑战。2008年中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首当其冲的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数量达到历史新高。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今年中国高校大学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这使许多大学生对自主就业的前景心存疑虑,许多大学生直接把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和一份丰厚的收入作为学习的基本动力,而较少顾及更高的理想追求,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乃至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由此影响着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因素、中西文化的多元渗透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受到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敏感群体,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一些人受金钱的统治,人被物所异化,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金钱拜物。大学生本应该具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化,丧失政治信仰等,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个人中心论的价值观主导着大学生的行为,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按酬付劳、斤斤计较的思想误区。中西文化的多元交融给学生带来开放理念和奋发精神的同时,也给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部分学生失去心理平衡和信念追求,有的贪图一时享乐,有的一蹶不振,有的铤而走险。“辛酸父亲”的呼吁乃至马家爵的悲剧就是真实写照。
  (三)精神生活的新话语方式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路径形成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客观上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构筑也为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洗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创造和发布信息等。然而许多暴力犯罪事件和不良行径都是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到学生之中,形成负面影响,网络虚拟世界的神奇诱惑把学生带入追求刺激的神秘歧途,诸多虚假信息的发布混淆视听,使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网络这种新的话语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沉溺其中,远离社会和片面发展的诱导因素。
  (四)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空虚
  人的精神生活是人高层次的需要,情感需求也是人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的需求层次更高一些,是通过非经验的手段获得的,他们往往能捕捉到人类最细微的情感要素,而我们现有的情感教育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对大学生因势利导,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生活的缺失,使他们情感生活处于一种饥渴和断乳状态。尤其是现代不良媒体的引诱,大学生在很多领域,比如恋爱、消费、性等,表现出了种种追求感官快乐的畸形形态。
  
  二、大力实施主体性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主体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平等交往、交流等形式,促进受教育者现有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和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体意识的人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均得到充分地发挥。有三层含义:一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定位,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价值倾向性、个性及不同程度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主体,都是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价值观念和独立人格的个体。二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指向,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而且更加重视尊重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三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即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为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