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一)

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性别教育 性别缺失
  论文摘要:性别教育是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恋爱观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如能在恋爱观教育中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强化性别角色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大学生性别教育,顾名思义,也就是教育大学生如何成为“男人”和“女人”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诞生的时期”,[1]可见大学时期是性别意识养成的重要时期。以学生最关注的性别问题为切入点,会使性别教育事半功倍。恋爱观不仅是学生中最敏感的话题,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问题的透视,促使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养成性别筛选与判断的能力,强化大学生正确恋爱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1.教育理念上的缺失
  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恋爱期望值不高,疏于管教,恋爱观教育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在教育中,也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对性别教育在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健全中作用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一些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已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由恋爱带来的困扰、纠纷和伤害等问题,是恋人间的个人隐私,不属于教育管辖的范围,因而不以为然或者难为情,对学生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处理缺乏性别视角,对女生怀孕、人流等突出问题故意回避,致使大学生恋爱观很少得到纠正,两性人格教育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事实上,性别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公平的重要保证。然而,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反映出教育者对性别教育的的轻视和麻木。相比而言,西方作为性别教育的发源地,许多国家在政府和学校领导支持下,建立了性别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5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性别学学科,许多国家还将女性学纳入了主流学科。[2]我国台湾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性别教育,现在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性别教育研究学者顾燕翎与周颜玲都曾在研究台湾的性别教育发展史时提出了台湾性别教育研究的阶段论,其中,顾燕翎提出“第一阶段:全然忽视女性经验、历史的无知期,女性意识尚未形成(womenlesshistory)”,后来周颜玲总结的“第一期为未显著期(InvisiblePhaseorWomenlessPhase),谨守传统男性主导的学术规范,缺乏妇女相关研究”,这相当于顾燕翎说的第一阶段。[3]或许,两人的阶段论正指明了现阶段我国大陆的性别教育状况。由此可见,高校性别教育研究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学校考核学生以学科成绩为主要指标,教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对触及学生心灵的问题教育引导不够,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两性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在各种形式的恋爱观教育中,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照,对男生与女生的教育完全是一样的,对两性交往、恋爱中的社会期待、性行为对两性生理心理影响、婚姻家庭中两性的角色和地位等等问题,重视和关注不够,没能引起学生思考,教育中只谈道德要求,不讲人性关怀,只谈一般原则,不讲具体技巧,使大学生面对恋爱婚姻中的实际问题时容易脆弱和迷茫。
  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笔者曾在2003年底以茂名学院学生为调查主体,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378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获得较为全面的性知识的渠道性别差异较显著,“通过科学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文学作品”获得的男生为59・6%,女生则是69・9%,超过男生10个百分点,通过“学校课堂”获得的男生为3・8%,女生则是14・7%,同样超过男生10个百分点,通过“同学朋友”获得的男生为6%,女生则是11・2%,超过男生近6个百分点,通过“色情网站、光碟、书籍”获得的男生为28・9%,女生则是2・8%,男生远远超过女生26个百分点。
  对“如果在学校开展性教育,您自己还需要哪些知识”,有82%的学生选择“异性交往/恋爱心理”,其中女生占92・3%,男生83・4%。性知识、异性交往和恋爱心理等知识都是性别知识的基本内容,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对性知识、两性交往和恋爱等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但课堂上能提供给他们的知识非常有限,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女生获得性知识的渠道主要依靠正面的学校教育和科学领域,男生获得性知识的过程中,色情网站、光碟和书籍等不良渠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3.教育手段上的缺失
  目前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课时少,内容少,教师讲解蜻蜓点水,缺乏科学精神。课程设置没能关注性别议题,没能转变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对于不利于女性的种种课程因素,没能给以批判和改革。教师没有被要求在教学中传递正确的性别意识,涉及到性别的内容,形式分散、理论模糊,没能在课堂上建立起性别教育的阵地。第二课堂活动的恋爱观教育是把性别教育全面融入校园文化的切入点,但第二课堂的教育也是侧重于“上大课作报告”式的老套路,不仅接受面不够广,问题也不够深刻,干预措施更显乏力,缺乏性别自觉和性别蕴涵,对学生在恋爱中的性别形象、性别气质、性别角色定位的设计和培育重视不够,学生缺乏参加性别教育活动和氛围感染而进行独立反省的机会,这使得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因为缺乏因性施教的载体而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完整性。
  从近年来对“安全套发放机能否进校园”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高校性别教育的尴尬。“安全套发放机要进校园了”,这就像“鬼子要进村了”一样令高校惊悚。虽然教育部放宽了对大学生结婚的限制,但绝大多数高校都认为,校园乃一片净土,不是性行为泛滥之所,把安全套发放机堂而皇之地挂进校园,使外界误认为大学生都是性饥渴,这不仅是对大学生人格的侮辱,更是对教育的讽刺。他们也害怕,让安全套发放机进校园,会误导大学生以为校园性开放,这有违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同时也担心血气方刚的学生难以抵御性的诱惑,从而造成校园道德失范。抛开对这一问题的利弊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面对大学生恋爱和由此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学校的反应能力不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更多的是无奈。根据对茂名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有69・8%的学生谈过恋爱,有14%的学生发生了性行为,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日趋普遍,性行为发生率稳步上升,铺天盖地的色情刊物、色情网站,使大学生常常成为“性”情中人。对处在性压抑困扰和性文化包围中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是迫在燃眉的问题,一味地回避或堵截,不采取正面和积极的方式疏导,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良社会后果。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如何进行性别引导,关键在于教师。然而,许多高校未能重视对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没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教师自身知识的陈旧和局限,直接导致教师缺乏性别敏感,教育内容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无法带领学生涉足情感世界中的性别问题,也难以驾驭和控制整个教育活动过程,最终使学生难以得到完整的人性化教育。同时,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男性教师一心搞教学、女性教师“结婚成家之后,她们必须扮演起更称职的妻母角色,女老师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比一般行业女性尤有甚者”,[4]出现既要承受教学压力又要承受家庭压力的景象,很容易把恋爱婚姻家庭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不平等地位视为理所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二、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性别教育的机制缺失
  这种性别教育机制的缺失,限制和弱化了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党和国家把男女平等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说明男女平等协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作用,但这一制度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却缺乏有力保证。就目前的高校而言,尚未建立起性别教育的制度,存在只重视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性别素质培养的倾向,教育的内涵与过程从未关照过性别议题,因而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性别教育的规定和依据,缺乏性别教育的评价体系,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性别问题的有效机制,造成教育中意识滞后、领导缺位、监管薄弱,使弘扬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成为一句空话。
  2.性别刻板印象明显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两性的生物属性、生理物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待和要求。[5]男主女从的意识根深蒂固。在《创世纪》篇中,上帝直截了当告诉夏娃,让丈夫统治是对她的唯一惩罚。“事实上就是这种‘惩罚’,形成长期的父权统制社会,也形成长期的女性被压抑”,[6]使女性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被动、服从的地位,而男性则始终扮演统治者的角色,处于支配、主动和独立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婚恋关系中尤为突出。婚恋中人们普遍追求男高女低,如在择偶中,男性优选女性的外貌,要求女性比自己的学历低、能力低、职位低,女性则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学历高、地位高、收入高的男性,这种择偶意向实质上仍是受传统的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男性把握着婚恋关系的主动权,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教育与否影响不大;女性听天由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选择余地小,教育与否意义不大,这样的性别偏见无可避免地展现在恋爱观教育中。美国学者Klein曾以双刃的剑(two-edgedsword)来形容性别偏见教育,其意为缺乏性别平等的教育结构与制度中,不只是女性,而是所有受教育的男女性学生皆为受害者。[7]
  3.对恋爱观教育重视不够,主动介入意识不足
  有些教育者认为爱情不是社会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所以没有一个统一模式,根本无从教育;有些教育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会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对学生是误导;有些教育者认为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都是无师自通的,对已成年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是多此一举;有些教育者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家庭教育感到难为情,等等。受以上教育观念的左右,教育者在教育中蜻蜓点水,回避甚至根本就不与学生谈婚恋问题,这种教育观念使学生对爱情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盲目和幻想,并直接导致学生的婚恋行为能力薄弱。2006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教育蓝皮书》显示,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2005年7~8月间在北京地区实施的“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研究项目中,只有11.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大学生谈恋爱是出于真诚相爱,九成人不看好大学生恋爱。[8]面对这种现状,学校“正襟危坐地对‘男女之事’避而不谈,然后在少男少女模糊的探索‘失败’后又义正辞严地出来显示权威。这话像是在说‘猫捉老鼠’的游戏――先不告诉你游戏规则,等你出来我再抓你。”。[9]教育的功能在于有预见性地防微杜渐,要充分发挥这种功能,协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就需要我们主动关心大学生的感情生活,并以此为切入点,多方建立他们的性别气质,学习正确的两性相处技巧,培养他们对两性彼此的了解和接纳,达至彼此尊重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