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机会二元抉择(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教育得以摆脱传统计划的束缚并走向市场成为可能,然而当面对市场化改革的潮水,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关注与争论与日俱增,如何兼顾市场的淘汰原则和人民的均等愿望便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坚持以能取人和以财取人的二元抉择以使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更显效益效率和公平合理,引领人们心态平和地看待不公平,以走出均等的理想化的误区和同情弱势思维办教育,还原于对社会分层现实的遵循。
关键词:市场经济;教育机会;二元抉择
Abstract:Themarketeconomysystemestablishment,enablestheeducationtogetridofthetraditionalplanthefetterandmovestowardsthemarkettobeepossibly,howeverinfrontoftomarketabilityreformtide,thepeopletoeducatetheequalopportunityattentionandtheargumentgrowdaybyday,howgivesdualattentiontothemarkettheeliminationprincipleandpeople’sequaldesirethenbeestheeducationreformtheimportantsubject,persistedbycantakethehumanandtakehuman’sdualchoicebythewealthtocausethehighereducationmarketabilityreformtorevealthebenefitefficiencyandjust,eagerlyanticipatesthepeoplepointofviewtoregardgentlefairly,goesoutequalidealizedtheerroneouszoneandmanagestheeducationwiththesympatheticweaktrendthought,returnstooriginalstateintothesociallaminationrealitydeference.
Keywords:Marketeconomy;Educationopportunity;Dualchoice
教育一种伴随中国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的机构,在之前并未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也未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别提教育的市场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才逐步冲破传统的尖锐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禁锢,并逐渐认识和接受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形式而已,它并不是社会制度的标志,于是才初步探索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进一步扩充至各个领域,教育市场应运而生,随着教育市场的形成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普九的顺利实现,人才结构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面对市场条件下的高教改革丰硕成果的背后,也显示出问题重重:"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育公平备受质疑、知识失业下的教育个人收益等都吸引着人们关切的目光",面对教育市场出现的非均衡的态势,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有效需求远远小于意愿需求的现实,积极实施以能力取人和以财取人的教育机会二元并行抉择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内外困境的又一重要思考方向。
市场经济是讲求效率和效益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客观地要求教育市场遵循效益和效率优先的原则。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贫困的平均主义,当面对现实的先富的冲击时,人们特别是下层共同贫困的民众也包括部分兜售公平的学者们及其它或迎合或为公平美丽的言辞所迷惑的追随者们无法容忍,他们极力要求重返“公平”,殊不知,没有效益和效率的公平将会使社会成为什么样的子,事实上,我们的发展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遗憾的是很多论公平者不自觉地沦为了“公平优先”的奴隶。一直以来人们怀着这种理想化的愿望,对教育机会以金钱取得横加指责,认为有违社会公平公正原则,这种曲解长期阻碍着教育市场化的突破。事实上,如果社会大系统都以市场的效益和效率为导向惟独教育避而舍之,一味求均等这不但是逆潮流而行更是主动与社会系统脱离,出现教育自身的围城现象。很显然我们的教育只有走出传统的公平的理想化的均等误区,坚持效益和效率优先,还原对社会分层现实的遵循,才能把教育引向光明,才能发挥社会处在上升时期效益和效率的功用。高等教育机会二元抉择实际上是为缓解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但也不可能完全均等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权宜选择和果敢改革,它把教育机会分解成两个最能体现现实公平和符合现实的合理方面,即“以能力取人和以财力取人”来进行衡量,之所以这样分解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教育供给市场的有限性,其二、教育价值未来实现的潜力的客观差异性,其三、个体教育的支付能力的差异性三方面因素,并以社会分层的现实背景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为根本立足点对教育机会二元抉择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求澄清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引领人们心态平和地看待公平的理想境界与现实客观的差异,强调在遵循强势群体的优势能力的基础上力求改创,而非一味的抱怨和迁怒,甚至怨天尤人。在此作者反对一味以同情弱者的方式办教育,倡导发掘强势群体的强劲推力和功用而非打压和限制。
一、教育机会二元抉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供给市场的有限性
中国素来就以人口多而立足于世,在教育领域则以穷国办大教育而闻名,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微薄的教育支出无疑是无法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公平公正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说到底,那就是教育供给能力有限的现实,这必然要求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筛选和淘汰,那么怎样制定这个筛选和淘汰的标准呢?什么样的才是最有效和有益与教育可持续发展而有不至于引发社会不和谐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康上升呢?“物有两端,事有两极”,针对一直以来所遵循和为民众熟知的旧有的仅以单一的能力决定一切的不科学的偏废的作法,提出以能取人和以才取人的二元并行决策体系,即以能力的大小和财力的承载与否作为获取高等教育就学资格的条件;之所以将二者并行作为衡量准绳主要是基于“公平”的考虑,统一的能力标尺,让有能力的人或能力相当的人取得平等的入学资格;财力条件则是针对统一能力标尺以外的那部分人,由于他们在学业能力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但是其有雄厚的财力,即有效的支付能力;同时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费用收取来汲取他们来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按传统的思维推导,即反对金钱在教育机会上的角色的合理性,也就远离了市场的初衷和本意,违背了市场的经济原则。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多半保留着传统的或变相的一大二公的思想,一句话即是:脱离了因现实社会正常上升而引起的客观正常差异而寻求理论推定而成的理想社会中的公平,要明白它毕竟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推定而远非生动的现实实践。事实上,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教育资源并不仅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中,它还可以存在于家庭的消费资金中。存在于社会各机构的投资或消费需要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经营配置之中。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财取人则正好适应了市场经济下资本(即金钱,通常情况下人们对金钱存在偏见而避讳)的作用机理,我们可以用资本运行中的膨胀发展功能,来扩大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大限度的缓解供给市场的紧张趋势,利用市场的经济运作来拓宽教育市场。
二、教育机会二元抉择的核心问题是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机会二元抉择的核心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曾作为阶级利益分配的一个内容,而成为广大劳动大众的一种生活福利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已不完全是政府包办的事业,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它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保证相当数量的个人投入。正如《教育产业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不能是任人分取的福利蛋糕”。[1]在教育卖方市场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势下,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即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寻求的竞争也同样存在。由于教育机会的排他性,竞争便不可避免,为此就客观上要求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对该机会的取得给予相应的补偿,尤其在国家财力还没有能力支撑的现实条件下更是如此。显而易见,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反对意见有多大,现实社会仍然按照其固有规律运行,即支付能力的强弱仍就直接制约着个人或家庭对教育机会的取得,任何人为的企图改变这一社会运行规律的作法将最终被证明是低效的,势必使教育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变得不伦不类。虽然这中教育机会抉择会更多的指向有支付能力群体而不利于社会弱势群体,但是社会的上升和前进必须要有这种竞争的差距才能良性循环,别说均等发展甚至平衡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徒劳,物竟天择的自然法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试想如果又穷又不努力,一心指望国家政策给予平衡,势必祸害社会,助长社会闲人的病态心态和不满情绪,而非富有建设性的正面引导并转化为积极的上升动力,一味的呐喊更凸显其无能的事实,限制富有者,这势必损害能力和努力致富者的正当得益,无益于个人经济实体的资本积累和壮大,无异于不让他们在世界竞争中坐大,一个不落,未免过于理想,害群之蚂,弃之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