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关于设悬念的作文

关于设悬念的作文

详细内容

第一篇:《设置悬念,模仿写作.以《背影》为例》

作文指导教案

如何“设置悬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什么是设置悬念?

2、写出流畅的设置悬念的作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设置悬念与文章情感表达的契合。

2、体会独具匠心的设置悬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体会写作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设置悬念运用于写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以清朝纪晓岚相传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作祝寿诗入题。

师:相传清朝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去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祝寿,别人都带去了很贵重的礼物,可纪晓岚两手空空且去得较晚,他慢条斯理的当着文武百官吟起了他的祝寿诗。诗的第一句是这样的——这个婆娘不是人。(演示幻灯)

语音刚落,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气氛非常紧张,朝廷命官更是一脸不高兴。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来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演示幻灯)听后大家转怒为喜,博得了满堂喝彩声,这哪里是在骂人,明明是在捧人。

就在大家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去的时候,纪晓岚又来了第三句——儿个个都是贼。(演示幻灯)气氛再一次紧张起来。眼看命官就要发作,纪晓岚又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庆寿辰。(演示幻灯)哦,原来“贼”的言外之意是个孝子,纪晓岚再一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师:当你听到第一、三句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悬起来,替纪晓岚捏一把汗。

师:当你听到第二、四句诗时,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替纪晓岚拍案教绝,心理高兴,舒展。

师:的确,这短短的四句,跌宕生姿,一张一弛,曲折生动,或者叫做“波澜”,吊足了胃口。所谓

“文若观山不喜平”,写作文就是要避免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首诗一惊一喜产生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欲扬先抑

师:“欲扬先抑”是原来不喜欢通过一段时间认识又喜欢,比如《荔枝蜜》、《白杨礼赞》等就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现在讲的这首诗是这种写法吗?(通过老师引导)

生:设置悬念的写法。

师:很好!

二、概念阐述

师:什么叫“设置悬念”?(演示幻灯,并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设置悬念就是把事情的结论或结果放在前面写,设立一个“关卡”,使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现代汉语中叫做“卖关子”,有的也叫埋下伏笔。

师:悬念的设置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间,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个悬念,也可以有多个悬念,但设置悬念,必须解开悬念,悬念在前,解开在后。刚才那首诗有几个悬念?

生:两个。

师:如果那首诗的三、四句我这样改写一下----儿孙个个都孝顺,买来蟠桃庆寿辰。你看效果好不好?生:不好,没有悬念,平铺直叙,不吸引人,不曲折,不生动。

师:由此可见,设置悬念有什么效果呢?

师生讨论:(演示幻灯)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师:也就是在利用人们“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读者,通俗的说就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师:设置悬念既然有这样写作效果,我们就要学会用它。那么设置悬念的基本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师生讨论:(演示幻灯)设置悬念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一般是先设疑后释疑,产生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实例诠释

(一)课内实例节选《背影》第六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结合学习过的一篇文章,来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的。(演示幻灯,出示原文)

师: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是父亲的背影?

生:“望父买橘”的情景使作者不能忘记。

师:讲得很好,作者开门见山就亮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这两段话哪段是结果?哪段是阐述原因?

生:第一段是结果,第二段是原因。

师:不言而喻,说得很对。通过“望父买橘”揭示了一个什么中心呢?

生:表现了作者思念父亲,父亲喜爱儿子的真挚的感情。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是多么的关爱自己的儿子。(演示幻灯)

“不能忘记”是结果——设置悬念

“望父买橘”是原因——探因解疑

“父爱子,子思父”是中心——解明疑旨

课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有个问题我们要引起注意:(演示幻灯、温馨提示)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加强叙述效果,但只有那些能使读者感兴趣的事件的结果和片段,才适宜用倒叙追本溯源。在许多情况下,悬念往往与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结合使用,令文章峰回路转,曲折生动。

(二)课外实例《抓阄》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课外的文章,看看作者又是怎样设置悬念的(演示幻灯,出示原文)。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我想请同学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三个问题。

①、作者先写了什么?

②、文章的感人点在哪?{关于设悬念的作文}.

③、结尾点明主旨,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读毕,学生纷纷抢答)

师:(演示幻灯)

先写家境贫困→设置悬念

再写抓阄“作弊”→探因解疑

结尾深化主题:手足情深→解明疑旨

四、模仿写作

师:由此可见,设置悬念并不难,“悬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种声音等等。但只要有一种“卖关子”的效果就行了。接下来我们来练练,看看那个同学设置的悬念好。(演示幻灯,出示题目)

1、《师恩难忘》

2、自拟题目,自定体裁,感悟生活,抒写心声

要求:1、采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2、写200字的短文,时间10分钟。

五、短文点评

(快到时间,有同学陆续写完,并请了四个同学念自己的文章,每念完一篇文章均有两到三个同学就设置悬念的角度进行点评,课堂气氛很活跃)

六、教学小结

七、课外练笔

八、附:(一){关于设悬念的作文}.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间草房里,闪动出昏暗的灯光。屋里坐着兄弟两人。哥哥今年在县城念高中三年级,成绩优异,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级。父亲在三年前病逝。家里家外,全由母亲一人操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无人劳动,兄弟俩决定留一个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

久久地,屋里没有声音。一阵大风吹过,门上的布帘猎猎作响,火苗不停地跳动。

“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弟弟对哥哥道。哥哥没有应声。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弟,心里一阵心痛。难道自己去念书,让弱小的弟弟在家劳动吗?哥哥走过去,抚着弟弟的头,“听哥的话,你人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不,哥,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活我慢慢干。”

“弟弟,”“哥哥,”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彼此听见对方的心跳。泪,无声地流淌着……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来决定。

弟弟找来纸和笔,俯在桌上写,哥凝视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转过身,迟凝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学”。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学,我在家劳动,你去念书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动,会累坏他的。不行,应当让弟弟去念书。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了弟弟。{关于设悬念的作文}.

哥哥低头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从纸篓里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上面也写着“上学”。霎时,哥哥明白了一切。为了让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着手中的一片皱纸,哥哥眼里闪着泪花,手,在颤抖,猛地,哥哥转过身,大声喊道:“弟弟……”向屋外浓浓的夜幕冲去。

(二)学生作品

师恩难忘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的就是难忘师恩。他身材微胖,气度不凡。他不是我的老师,却胜似我的老师。

记得初一第二学期,我校上任了一位新校长,他叫李芹,李校长上任就开设了校长信箱,从此学生就有了倾诉的对象,心中的苦闷,生活中的难题,学习上的困难都可以如实的讲给李校长听,而李校长也尽可能解决更多问题。每天早晚自习他都要到每个班去巡查,当看见同学们认真学习时,脸上就露出了微笑,我从那关切笑容中,足见李校长是位认真责任、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好校长。有一次我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李校长打电话来鼓励我,希望我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听到这,我十分激动,心中荡起涟漪,我明白了他不只是鼓励我一个人,而是鼓励大家,希望看到每一学生都能茁壮成长。

啊!师恩难忘,李校长他虽然不是我的老师,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崇高,最伟大的一位老师。

那是个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烟花灿烂,万家团圆,一派幸福喜悦的风气。人们都坐在火炉前煮汤圆,一起吃团圆饭,而我„„却不想回家。

寒风呼呼地刮着,天边慢悠悠飘来了一片片雪花,落在我冻得通红的脸颊上,仿佛落在我的心头一般,一股“透心凉”的感觉不由得袭上心头,使得我想起了孤独在家守侯的妈妈,瞬时间,我往家的方向狂奔而去„„

回到家,果然不出我所料的是:只有一桌的饭菜,妈妈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眼睛里是无限的悲凉„„“还没睡呀!”门“吱呀”一声开了,门外传来的是爸爸的声音。现在已是深夜12点了,刚从赌博场回来的爸爸不经意地问了一句,冷酷无情的眼神透露出他要赌不要家的麻木不仁,妈妈还是一言不发,眼睛里不再有任何希望,她彻底绝望了!此时,我的心也已冰凉:“这还是我那个爱家的爸爸吗?还是那个亲我爱我的爸爸吗?”我眼前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心里不禁呐喊:赌博你这恶魔,还我亲爱的爸爸,还我一个爱家爸爸!

2007年8月

第二篇:《写作·设置悬念法》

中考作文开头之设置悬念法

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起首提出疑问,或是设置一个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开头设置悬念,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人物方面的。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能让人思绪万千: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什么样的奇景能让他把脚步留住,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他的心挽住,什么样的仙境能让他留下永久的惊叹,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

拟写方法主要有:1、设置问题,引出下文{关于设悬念的作文}.

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巧用省略号。(该省略就省略)

我们常常看电视剧或电影,往往为了情节的发展,剧中的某一个主人公快要死的时候,对着旁边的人说两话以后,没有说完就断气了„„,这种手法在我们的写作时同样具有魅力。且看,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吃酒,劈头就遇到掌柜讨帐,面兜里只有四个铜板,处境十分狼狈,却又不能不开口,“这„„下次还清吧!”这句中一个间断,就把说话人的狼狈处境和状况活画出来了。随后掌柜又逼问偷窃和断腿的事,孔乙己窘到极点,也慌到极点,本想说:跌断的。可是不惯撒谎的读书人孔乙己只说出了三个这的两个这就结巴了,结果成了:跌断,跌,跌„„。这里运用省略号,创造出语言的情韵义,让人读后回味思索。曹雪芹《红楼梦》写到: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这里黛玉临终有满腹话儿要说,但是体力不支,欲说又止,而且只在“你好”二字上,这后面有多么丰富的潜台词,让人去品味。

3、进行倒叙(巧设悬念法)

倒叙开头,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示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频率很高。但大多数同学的表达角度常以显示文章结局的角度为主,这样的形式出现得多了,就往往显得比较单一。

其实,倒叙开头的角度是很丰富的,如:(1)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段。(3)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4)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5)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6)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美文示例】

落棋有声张新民

铸造车间主任的人选,通过民意测验、调查座谈,集中在大黄和小李两人名下。要说工作能力、群众关系,两位各有千秋,不分上下。这可把干部科汪科长难住了。几经斟酌,决定不下来,他打算听听新厂长的意见。

厂长略一沉思,出其不意地问道:“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

“关于他俩?”科长疑惑了。他理了理额前的乱发,突然想了起来:“哦,这两位都是象棋高手。大黄连续三年蝉联全厂冠军;小李呢,虽没有大黄稳定,但去年也得了第三名„„”

厂长颇感兴趣地站起身来:“好哇,我找他俩赛几盘!”原来厂长也是个棋迷。为了知己知彼,厂长亲自找不少工人了解情况,最后正式下了战表。昨晚与大黄下了三局棋。大黄一向出手稳健,素有“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美誉。但昨天他下得不很顺手,接连三局都握手言和。厂长拱拱手,说:“真太过意不去,让你连让三局。”

今天上场的是小李。棋友们给他的外号是“程咬金”。据说他既有开局的“三斧头”,在遇到逆境时,又常常会像“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一样,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不胜防。两局下来,厂长就被他凌厉的攻势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第三局,下到得意处,小李一扫初进门时的拘谨,竟然拍起厂长的肩膀来:“老兄,十步之内,解决战斗。”

“唔?”厂长不买账,“要是赢不了呢?”

“这辈子不下棋!”“一言为定?”“当然!”

厂长毕竟还有两下子,他在太阳穴上抹了点儿清凉油,抖擞精神,沉着应战,几起几落,终于和了这一局。他笑吟吟地开始收摊,小李猛然抓住他的手:“慢,再来一盘。”

“不是说这辈子不下棋了么?”厂长用含笑的眼睛端详着小李,意味深长地问。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厂长朗声大笑:“你睡着睡不着我不管,反正今天我可以睡个好觉了。”他把小李送出门外,径自朝汪科长家走去„„【技法点拨】

《落棋有声》是一篇极有深意的文章。它通过层层设置悬念的方法,吸引读者带着浓厚的兴趣把全文看完。文章开头立即显示悬念:铸造车间主任的人选,民意测验、调查座谈的人选集中在小黄和小李的身上,两个人都“各有千秋,不分上下”。二选一将如何产生呢?这可是牵涉社会的敏感问题:选拔干部的标准问题。读到此,我们读到这里,不由得都会按照自己的思路,猜测起来。这样的开头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006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白芳礼,天津的一位平凡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8年,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把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钱,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中小学,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把物质生活压到最低点,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这不是神话,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白芳礼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车的老人。

白芳礼老人的事迹曾感动了无数善良的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高分作文]记一把蓝色的雨伞

一考生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