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是一首什么诗歌
详细内容
篇一:《雨巷诗歌阅读答案》
篇一: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现代诗歌单元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学习情境建构:
播放视频《诗人毛泽东·谁主沉浮》和《沁园春长沙》朗诵视频
一、预习课文
问题1:借助工具书校对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撑()着彷()徨凄()清巷()道彳亍()凄婉()颓圮()迷茫()似()的泥()古
问题2:结合注释,疏通全诗,标注重点词句,画出疑点,以备质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走近《雨巷》,初步解读
1.齐读课文,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2.理清诗歌的思路,熟读并背诵课文
一、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品味意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
第一,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是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2、《雨巷》这首诗有哪些写作特点?
(1)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诗中那狭窄阴暗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满怀期待的情感,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富于音乐美。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c)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道
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小巷是一首什么诗歌}.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雨巷》1.阅读开头和结尾两节诗回答为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两节诗内容大致相同,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则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1.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作用:一是反复咏叹,加强感情的效果,体现诗人那种极度地寂寥。二是增加诗地音乐感。
2.作者在最后一节把第一节的“逢着”改为“飘过”有什么作用
2.思路引导: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参考答案: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改变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3.结着愁怨的姑娘。请问这两节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点?《雨巷》的这两小节,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这两节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4.关于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为了表达他的什么感情?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表现了诗人飘忽不定的愁闷和徒劳追求的空虚孤寂之情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5.对于文章中的两个主要意境描写该怎样欣赏和理解
1、《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6.雨巷的意境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借着“雨巷”和“丁香姑娘”,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飘”来,“她静默地走近”,但只在眼前一闪,便“静默地远了”,转眼间消失了,她的颜色、芬芳,连同她的“太息一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只留下“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可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此时,“我”已经不再对“逢着”丁香姑娘抱什么希望了,只愿“飘过”一个身影,得一点心灵的安慰。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7.怎样理解《雨巷》中的“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
答: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雨巷》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也因此诗而成名,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诗中那位“丁香姑娘”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后人对诗中“丁香”的理解普遍存在两种观点。
丁香象征爱情
诗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丁香”般的姑娘和他的爱情。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带有悲剧色彩,惆怅、妩媚动人,高洁而孤傲。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诗人只得又在彷徨中追寻他美丽的爱情。丁香象征理想《雨巷》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虽然字面上写的是如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不难体会到这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而不能仅仅当作恋歌。
诗歌描绘的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诗人自己就是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彷徨求索,寻找理想,那像梦一般飘过有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诗人彷徨求索,但理想却是可望而不可即。此诗表现了诗人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
8.阅读<<雨巷>>第二节,想想看,这一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
9.?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篇三:
2、《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2.《诗两首》之《雨巷》导学案
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篇二:《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
(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垝垣(yuán)矛戟(jǐ)汤汤(shāng)....
B、戏谑(xuè)长铗(xiá)青虬(qiú)髡(kūn)首....
C、愆(qiān)期于嗟(jiē)女兮渐车帷裳(shāng)体无咎(jiù)言....
D、庇(bì)护崔嵬(wéi)周公吐哺(pŭ)三匝(zā)....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哽咽葳蕤遗施蒲纬B.伶俜公姥扶将窈窕
C.思量誓违樊笼伥然D.婀娜踯躅嗟叹剪迫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女也不爽(过错)..
B总角之宴(快乐)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C夙兴夜寐(早晨)薇亦作止(不再生长)...
D三岁为妇(多年)以我贿迁(财物)...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宁溘死以流亡兮B兄弟不知及尔偕老........
C偭规矩而改错汝岂得自由D忧伤以终老人生几何........
5、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I)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7、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⑥D.②③⑤⑥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B.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C.要学有专长,同时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
D.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0.填到下面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的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11.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
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比较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终日不成章①纤纤擢素手
②芳菲菲其弥章②十三能织素
A.两个“章”相同,两个“素”不同B.两个“章”不同,两个“素”不同
C.两个“章”相同,两个“素”相同D.两个“章”不同,两个“素”相同
8.本诗运用了许多叠音词,对诗中叠音词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迢迢”表星的距离,“皎皎”表星的光辉。B.“纤纤”表手的秀美,“札札”表织机的声音。
C.“盈盈”表水的形态,“脉脉”表人相对无言。
D.这些叠音词都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4.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九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
B.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苍真切。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这首诗,无论抒情或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义深蕴。
15.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作手法一致的一首是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C.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D.朝发桂兰渚,昼夜桑榆下。怀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二、名句默写(共10句,每句1分,共10分)
1、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2、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3、今我来思,__________。4、__________,体无咎言。
5、_________?所思在远道。6、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7、________,天下归心。8、__________,悠悠我心。
9、___________,虚室有余闲。10、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三、文学常识(共10分,每空1分)
1、《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我国的北朝民歌(《》),合称(“”)。
2、屈原,名平,字原,()时期楚国诗人。他后被楚王流放,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他的(《》)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同时,这部作品也是(“”)(诗歌体)的代表作。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篇。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从表现手法上分为(“”)“比”“兴”三种。它与《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中国古代经典中的“五经”,另有“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
4、陶渊明是()(朝代)时期的大诗人,他开创了我国的()诗派。
四、诗歌鉴赏(10分)
阅读孟浩然的抒写羁旅之思的《宿建德江》,完成1-2两题。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并请分析其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三四句中所用表现手法,并分析这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巷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赖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的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注],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嗽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
[注]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文章开篇将“巷”比作“散文”和“图画”,下文又从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小巷的特点。请用文中词语概括这些特点。(6分)
特点之—:_____;特点之二:_______;特点之三:_______。{小巷是一首什么诗歌}.
2.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了一首唐诗《乌衣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江南小巷独有的风味表现得真实自然,与上海、北方等地的同类建筑物大异其趣。
B.苔痕、藤萝、修竹、艳花、紧闭的门扉、闲卧的家犬……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雅冲淡的小巷图。
C.文中关于负手行吟、恋人漫步等内容的想像,自然地再现了小巷中的人文生活,取材虽然平凡却读来别有温情。
D.在作者看来,安全、宁静、平易等品格是小巷与名园胜境、大街马路的区别所在,而这些品格也都为小巷增添了美感。
E.本文布局严整,第l段构成全文总纲,贯串全篇,后面文字从不同角度分述开篇的·文情画意”,收放自如,脉络清晰。
六、语言运用(共20分)
1、仿写:根据画线部分的句式,自选角度练习仿写。(6分)
中国的诗歌之河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流到唐宋盛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都是我们的精神遗产,许多清词佳句至今还广为应用。日常生活中表达友情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劝勉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一些代表着汉字最神奇魅力的名句,在唐诗中如晴空长夜的明星到处闪耀。吟咏它们,满口生香,心旷神怡;应用它们,蓬荜生辉、锦上添花。
2、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6分)
(1)党风端正民心顺,_________。(2)年年有喜年年喜,_________。
3、对以下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书目”下一个定义。(4分)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人们查找。④图书目录分为“簿式目录”和“卡片式书目”。
⑤图书目录记录书名、著者、出版和书藏情况。
⑥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已有条件,依照画线的句子,补写这段话。(4分)
无论晴天、雨天、月夜、雪朝,西湖都有一番风姿。因此,爱西湖的人又有晴湖、雨湖、月湖、雪湖之说。有人爱风暖日丽的草上莺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第一单元——如何读一首新诗》第一单元——如何读一首新诗
一、我的困惑: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编排了五首新诗,分别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郑愁予的《雨说》、朦胧派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我们发现这是第一次将新诗这种文学体裁作为单独的一个单元进行编排,其目的就是“在七、八年级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教师用书》)。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新诗所缺乏的正是兴趣和基本的鉴赏能力。新诗学什么?它没有散文的透彻,没有小说的引人入胜,没有文言文的字字落实,走出课堂发现什么也没学到的学生比比皆是;新诗怎么学?古典诗歌还可以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的解释、记记名句,背诵默写,新诗看似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汉语,但却读来读去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开课时也往往不涉及新诗的教学,或总希望这个诗歌单元尽早结束。海德格尔说:“人类应当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之上。”然而我们的现状却是——诗人说:“写诗干啥,劳神又费电。”读者的主流语言说:“我酷,我毙,我酷毙了。”怎么来教或学一首新诗呢?尤其是面对九年级初三的学生,难道真的是让他们走出课堂后对诗歌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吗?这可能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新诗的几个阅读点:
新诗学什么?很有幸今年四月份,我们聆听了王荣生教授的一场讲座,其间他就怎么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举了一个新诗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颇多。《小巷》
顾城
小巷
又狭又长
我拿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怎么教?1押韵。为什么这首诗要押ang这个韵?ang这个音读起来有回音的感觉,符合小巷的意境;而“钥匙”的“匙”字拼音是shi而且是轻声,暗示着这把钥匙在现在这种处境下是无用的。中国诗歌的音韵与意境是相联系的。2结构。诗歌的第三句中“我”字本可以是独成一行的,为什么诗人把它和“拿着把钥匙”连在一起?第一说明现在的“我”并不是一个有着自我明确意识的独立个体,同时也使诗歌的四行渐长正暗示小巷的无限延长;3朗读。诗歌第四句的断句应为“敲着厚/厚的墙”。4意象。作为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的顾城选择“小
巷”这个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主题,它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时代的诸多现实。5意义。联系时代这首诗既可以解读成顾城个人的内心感受,也可以理解成像顾城这样一代人的困惑,每个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解读成是自己遇到人生困顿时的迷惘。6诗歌中的互文。顾城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寻找生命终极意义的思想,和戴望舒在《雨巷》、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等诗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在九年级上册教材的253页附录有一篇《怎样读诗》的知识短文,其中也明确告诉学生从解读诗歌的意象、诗歌中比喻、象征的内涵、用“猜测”的穿透力透过诗歌表层的虚写把握主旨、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常识等方面来读懂一首诗,同时注意品味诗歌精粹的语言。{小巷是一首什么诗歌}.
可见,它们都交叉状地指出了一首诗歌,尤其是新诗在学习和教学中的几个阅读点。
三、关于新诗的教学策略:
新诗怎么学?既然明确了在读一首诗歌时我们可以基本把握的几个阅读点,那么教学诗歌的任务就变成了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一首诗歌中需要解读的阅读点进行具体阐释的过程。在此,宁波北仑刘飞耀老师的一些作法给了我们很多借鉴。结合他的想法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具体文本,我们是否可以做以下的尝试:{小巷是一首什么诗歌}.
教学策略一:比较阅读
1、《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所展示的意境和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是否相同?
《沁园春雪》中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开阔,“千里”、“万里”都非目力所及,而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中的延伸扩展,“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天地茫茫,纯然一色,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而《江雪》中诗人在“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下加上一个“绝”字和“灭”字,一下子便将诗歌推向一个极端寂静、绝对沉默的景象,生机顿失。
通过这两种意境你能读出抒情主人公内心不同的感受吗?
前者展现的是诗人豪情满怀、指点江山的激情;而后者却是孤寂冷清、清高孤傲的内心独白。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的:通过文本的比较阅读,把握诗歌意境。
2、《雨说》第一、二小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
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读着这些诗句,让你联想到了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诗?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位诗人笔下的春雨仿佛都是极通人性的,它们都拥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春雨像捎来生命讯息的使者,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她又是那么亲切温柔,富有灵性。
目的:通过文本的比较阅读,感悟诗歌所创造的形象特点。
3、《雨说》第二小节中有:“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朱自请先生在《春》一文中描写春雨时也写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两位作者都不约而同地用“织”这个动词来描写春雨呢?
点出春雨细、密的特点,同时也在表明等待了一个肃杀的寒冬之后,人们似乎极为乐意去接受一场场春雨的洗礼,春雨的来临是和人们的生活、心情交融在一起的。
目的:通过文本的比较阅读,品味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4、《星星变奏曲》的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用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目的:通过文本的比较阅读,解读诗歌中比喻、象征的内涵。
教学策略二:诵读感悟
教师范读全诗《星星变奏曲》,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这么处理除了诗歌选择的意象外,同学们还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谁愿意„„”这样的句式。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读时应当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现了诗人所面对的阴暗冷酷、压抑苦闷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目的:通过对文本的诵读感悟,解读诗歌的结构意义。
教学策略三:背景解读
1、《雨说》中诗人为什么将春雨作为自己的抒情意象?
诗人在选择主体意象的时候并不是随意的,而总是隐含着某种象征和寄寓,是诗人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语文知识》2000年第10期)那么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个意象而不选择那个意象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感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解答上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联系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身在海外的诗人关注中国大地,尤其是生活在这片多灾多难土地上的人,诗歌的副标题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其实这个“儿童”也可以代表着千千万万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人,诗人急切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能为这些遭逢不幸的人们洗去沉痛,带来新生,正如“春雨”降临大地唤醒万物一般。
目的:通过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意象。
2、如何理解《星星变奏曲》中诗人将星星作为自己的抒情意象?
这势必要联系到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这一批经历了文革动荡企图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中寻求新诗学主题的作家们,它们在艺术上往往不直接呈现思想,而总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暗示自己的表达。
“星星”这个意象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希望、诗意和精神自由,诗人对星星的反复咏叹正表现了对这种美好的极度渴求,诗歌看似表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和豪迈情怀。但“星星”这个意象的背景是无边无际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却如此弱小,这其间我们又会体会到什么呢?是一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的追求和寻找,是一种不甘泯灭和湮没的悲剧性冲突。目的:通过联系诗歌流派的特点,解读意象。
教学策略四:拓展阅读
《星星变奏曲》中追求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题其实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比如拓展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小巷是一首什么诗歌}.
在这首诗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正是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终极体现。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同样读到了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剧性,因为诗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