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设计
详细内容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及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课时安排】两课时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第二课时 „„„„„„„„„„„„„„„„„„„„„„„„„„„„„„„„„„„„„„ 3„„„„„„„„„„„„„„„„„„„„„„„„„„„„„„„„„„„„„„ 知识链接中国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之间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4„„„„„„„„„„„„„„„„„„„„„„„„„„„„„„„„„„„„„„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二、释题: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终鲜(xiǎn)兄弟期(jī)功强近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 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试背第一段。 四、小结: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诵第一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陈情表教案设计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教案设计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 三、为何陈情? 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 四、如何陈情? (一)诵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 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 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讲解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重点字词梳理 以:因为。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夺:改变。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得住。 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 祚:福分。吊:安慰。 婴:被„„缠着。蓐:通“褥”,垫子。 (3)分析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②那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明确: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或父死母嫁。 ③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明确:孤苦多病。 ④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内外无人。 ⑤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明确: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刘婴疾病。 ⑥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陈情表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我们一起来 看看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 二、文本解读 1、集体诵读第二段。 2、重点字词积累梳理。 3、讲解第二段 (1)在第二段中,李密陈述了朝廷催促自己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什么举动? 明确: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结果是什么? 明确: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汉代采用的是选举制度。选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朝廷或地方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选”;一个是地方官员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叫“举”。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后来投票决定人选的选举方式不一样。这里的“孝廉”指孝顺而品行正直,这里的秀才指的是优秀人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一样。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人才的等级。地方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而李密因为祖母无人供养,而怎么样? 明确:辞不赴命。 我们再把第一个阶段完整地读一下,声音洪亮一些。 (2)朝廷催逼李密的第二个阶段是皇帝亲自出马了。原文是怎么说的?明确: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结果呢? 明确: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3)皇帝亲自出马也没能让李密出仕,这让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他们不死心,对李密不依不饶,催逼更加变本加厉。这是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明确:诏书、郡县、州司。 这里作者明显地借用了汉赋中铺陈的写法。铺陈类似于后来的排比,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铺陈是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陈述和描写,让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内涵更加丰富。我们明显地能从这几句感受到李密被逼迫时的紧张气氛。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李密的处境怎么样呢? 明确: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4、讲解第三段 (1)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回答的非常好。假如仅仅是前面的两段,会给晋武帝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仅不能得到宽恕,甚至还要引来杀身之祸。而李密在写了这篇奏章以后不仅仅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还获得了丰厚的奖赏: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我们看看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首先,李密说了晋朝的治国之策,治国之策是什么呢? 明确:以孝治天下 (2)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 明确: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晋武帝真是皇恩浩荡啊。那些旧朝的臣子,都受到了礼遇,得到了朝廷的怜悯抚育。我李密孤苦尤甚,更应该受到特别的恩惠。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的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却也是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地实践着晋国的国策。这本身就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误解,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相当重要的一点,自己不出仕做官,不是因为要保守名节,而是确实有难言之隐。李密是怎么表白的呢? 明确: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再读一遍。 (3)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那些句子。 学生回答: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中”的“蒙”和“恩”。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在此基础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大家读一下,李密是如何说的? 明确: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不能不尽的孝,而忠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 板书: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我们可以想想,晋武帝如果有胡子的话,读到这里一定会捋着他的胡子频频点头。行文至此,可以说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这个问题请大家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文本分析 1、讲解第4段 (1)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第三段最后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 明确: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 明确: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2)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3)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明确: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板书: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2、小结 李密行文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话说透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分析课文,会发现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自己的四种不幸,在第二段写出了朝廷催逼的三个阶段,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的两种情感,在第四段提出了一个请求。 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提示来背诵一下课文。 三、探究讨论 就忠和孝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1:我觉得虽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说的,“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况且父母年长于我们,我们尽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尽忠,时日相对来说很长,二,尽忠就是为百姓做事,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或者进而言之,必要时就是上战场,而尽孝就是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其他长辈,从而不能尽忠,不能去战场。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去参战,试想,战争还会发生吗?就算会发生,参战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伤亡损失也会大大减少。所以,我认为应先尽孝后进忠。 学生2: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竭守孝道,都是为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晋朝以孝治天下,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一点孝心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谈及对国家的忠诚。然而古语又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则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还是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也还是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自古以来,忠孝的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为人处事必须解决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对待忠孝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标准和做人原则。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进一步感悟一下有关孝这个话题。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孝情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忠情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苦情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么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2.教学重点/难点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么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出示学习目标1.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介绍作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文题《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我 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问题引导 1、谁在“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 4、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 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课文脉络 身世孤苦悲凉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理 祖母情深似海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情 圣朝恩重如山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以情动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结构梳理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赏析语言 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画下来,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句式,用词,修辞手法)?好(表情达意效果)在哪?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出示古诗文引导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的把握。 课堂小结 在教学本文时,将多媒体适时穿插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直观的明确学习目标,梳理本文文言学习的重难点。通过朗读与问题引导,让学生感知课文丰富动人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艺术特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学过的作品中进行借鉴练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陈情表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通读文意,解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情感内核,能够从文本中分析情感,用声音表现情感。陈情表教案设计 2,在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抒情的艺术,情与理的完美融合,能够赏析一篇优秀奏章的现实效力 学习重点:品读鉴赏,把握情感,涵咏品味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题目可见本文文体是表,以前学过的表是《出师表》,杜甫曾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魅力何在?学完此文,相信大家每人心中都有一份答案。 二、文体与背景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这里的臣是谁,君又是谁? 1.臣?李密。这是一个怎样的臣子?在文中找信息“少仕伪朝,历职----有所希冀”,作为一个臣子,最尴尬的就是生不逢时,生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2.君?向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 3.请你根据以上背景资料,思考问题:假如你就是李密(既是亡国旧臣,又被新朝征召),你会如何选择? 要么坚守“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臣,要么做苟且偷生不忠不义的奸臣。4,李密选择了什么?——文中信息“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要做忠臣,是要付出代价的。翻开历史看看,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广陵散从此失传。 5,他是怎么“辞”的呢?上表,看原文:“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可见在上这篇《陈情表》之前,当朝廷强征李密为官时,他已经 为“辞不就职”而上过一次奏表,在表中他把自己的苦衷一一呈报给晋武帝。 6,那么晋武帝看了他曾经上的的表,有何反应?以文中信息为证 “诏书切峻,现臣逋慢----星火”,晋武帝读过该表后是心怀怒火,下了一封措词急切严厉的诏书,责备李密有意回避,怠慢皇命。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违抗圣旨,轻慢皇命的人是要被杀头的。就是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境下,李密又呈上了一表,即本篇《陈情表》。 7,大家一定现在急于知道答案,李密的这次上表陈情,给晋武帝带来怎样的反应。 明确;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 8,如果你是李密,你再次上表要达到什么目的? 既要达到“辞不赴命”的目的,又要保全性命,打消晋武帝的猜疑,这才是智慧双赢战术,那么,他陈什么情才能达到双赢目的? 三、“陈情”解读:陈情表是什么意思?“情”是什么情?独学思考,汇 集答案 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三是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四是不敢违命的忠情等 四、这几种情感在文中表现在何处?请旁批,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这几种 情感的? 思维提示: 假设思维:假如将忠情、苦情、恩情等删去会有什么影响 逆向思维:将第一段与其它段落调换顺序 正向思维:根据行文线索理清这几种情感的关系,并见招拆招,分析说辩艺术角色置换:假如在座的各位是晋武帝,读此表时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便可推出李密说辩艺术。 三十六计汇总: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一)思考:“孝”是本课情感主旋律?可否把其它几种情感删去?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谈“孝”情必须谈“忠情”,谈“忠情”还得谈“苦情”,如何处理这几种关系?谈“孝”的目的是“辞不就职”,而“辞不就职”的原因中不仅要表达“孝”情所迫,还要消除晋武帝对他的顾虑和猜忌,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孝”在适当的时机下才有效。这样我们看到的他的“孝情”总是在谈出现的地方及时出现。 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孝情戛然而止)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这样第一段抒发的孝情被节制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显得更凄婉动人。(孝情及时出现)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孝情必须出现) 第四段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这样的尽孝与尽忠完美结合的方式彻底让晋武帝打消顾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孝情点到为止,忠情占据高位)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尼科马科斯伦理学》)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通过有次序的抒情,打动了晋武帝,这样的情,实则是在理的前提下,可见本表将情与理关系处理得微妙 (课后整理学生答案:) 第一段:苦情计(调虎离山计、欲擒故纵),以情动人,消除怒火,并以孝(百善孝为先)开篇 第二、三段:离间计(连环计),先说忠再说孝,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展开 第四段:反客为主计:自己为皇上着想,解决矛盾,用天才数学家智慧,以先尽孝后尽忠来解决矛盾,并以忠结尾,赢得信任。 (二)思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补充: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五、先陈情,再说理,情深意切,尤其是本文情感在《古文观止》中受到很 高评价,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下面的学习任务感受情感带来的心灵震撼。 (一)任务要求:四组探究孝情,两组探究忠情,两组苦情,用文章信息证明, 并以声传情,熟读成诵 (二)方法提示:1,知人论世,联系背景。2,揣摩字词,挖掘情感。3,联 系已知文章或感受,印证本文等 六、展示 (一)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区区之情、乌鸟私情 1,以自己的悲苦身世衬托刘的养育之恩(1段) 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父亲早逝,母亲被迫改嫁,自小失去双亲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没有双亲的呵护也罢,自己身子骨也不争气,但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能侥幸生存下来,“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自身无父无母无亲无故,自己又如此体弱多病,可见祖母抚养不易,自己恩情之深,读时不仅要读出身世之悲,更有对祖母深深的感激。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2,以刘的悲惨境遇衬托自己赡养之情(2段、3段) 第一段: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 第二段:“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狼狈”进退两难中可见对祖母不舍 第三段:“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3,以尽忠与尽孝两难衬托尽孝之迫(34段) 4,总结:学到此,将《陈情表》与《出师表》相提的答案也水落石出。“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二)对皇恩浩荡的忠情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三)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七、总结:《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八、拓展延伸: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 九、素材集成运用: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如水晶,历久弥新,历史上留下了多少动人的孝子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曾经为汉文帝侍母时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季路自食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亲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闵子骞“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宽容而感动;。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 答案:我们曾经为王祥不顾严寒、卧冰求鲤、照顾继母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谢延信遵守诺言、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岳父母的执著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而感动;我们更为当代田世国舍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