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的建构探析(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的建构探析(一)

详细内容

一、和谐课堂的特征
1.活跃有序的教学过程。和谐课堂并非教师单向的灌输,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与老师、同学分享,表现出师生参与、合作、互相探究的强烈愿望与互动交流的激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着积极的互动,互相启发,互相碰撞,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的灵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状态。但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观点的同时要保持教学过程是井然有序的。混乱无序的教学放任学生发展,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的进度、教育的过程,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
2.追求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和谐最终落实到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融洽、互相尊重、关心、理解,充满人文关怀。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平等对话者。
3.能引起师生共鸣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与学生的认知背景相结合,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才不会因枯燥而死气沉沉。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构和谐课堂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要促进高中生对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基本概念的认知,有其相应的知识能力目标;另一方面思政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教学过程即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其“根本”的职责。思想政治课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生态,更要通过和谐政治课堂的具体实践让学生有切身体会,以推动学生对和谐由“知”转向“信”,再转向“行”,从理论走向实际。在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结构分层的现代社会,高中生也有着各自对生活、事物、现象的理解与追求,不再是以往“铁板一块”的局面。在多样的不同中,如果以打压、压制的态度对待异己的观点,就可能会出现死气沉沉的一言堂;如果不管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放任各种观点或行为自由发展,那么也会产生众声喧哗的无序局面。处在上述这两种环境中的思想政治课堂都不是和谐的具体实践,也就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背离。和谐成了停留在政治教材上的枯燥概念,是强制灌输给学生的知识点,自然无法让学生相信这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更谈不上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它。
相反,如果能让思政课堂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既有序又活跃,达到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的高度统一,有着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情感交融的和谐氛围,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从大的层面来说,和谐思想政治课堂也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三、建构和谐政治课堂的途径
1.理念上切实树立正确的和谐思想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个性、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目标统一起来,努力追求“和”而不“同”。正确的和谐理念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唯教师、课本独尊,有着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个极端是一味地迁就学生的个性,放任自由发展,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或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听之任之,不加引导。特别是高中生心智特点,一方面有鲜明的个性,并强烈的想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阅历的关系,有些思想较为偏激。后一种极端更为明显,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