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此次课改是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事实上,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和创造力以及学习心智等素质与能力得以改变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观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那些观念呢?如何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主动积极的学习呢?下面,根据自身的体验,略谈一二。
首先,我觉得应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繁冗的、甚至是重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我觉得,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所谓“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考试的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写字的速度比平时都要快,人的潜能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为什么有的教师不留课后作业或作业很少而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而有的老师每天都布置大量课后作业而学生成绩还不好?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教学效率是否高。课堂教学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课上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就少;课上学生轻松了,课后作业就多,负担就重。因为时间是个常数,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一个常数。
所以,数学课上我们同样可以激情飞扬,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障碍点,我通常以典型例题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点拨,又及时向学生推出变式题型,这对学生突破难点大有帮助。
其次,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乐意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中,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