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校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生三赢的途径(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搞好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帮助学生成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生三赢,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引领就业发展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针织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示范性专业,也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最早专业之一,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的跟踪和调研可以发现学校的校企合作的效果,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同时搞好校企合作,能进一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另外还能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的需要。
1冠名班就业率低的原因
通过2007、2008、2009年对该专业学生情况的调研发现,校企合作后学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校企合作开办的冠名班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不仅每年学校所招的针织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冠名班的有80%左右,而且学生进入冠名班后在校学习的兴趣也很高,但学生到企业实习后情况就有变化,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率相对其他专业来讲没有很明显的优势,甚至会比一些没有办冠名班的专业稍低,特别是一年后的学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也不少。为什么就业后学生会有这种变化呢?通过三年对学生的跟踪和调研,发现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校企合作只想培养熟练的基层生产工
企业在用人上,基本把学生安排在一线生产岗位上,以培养稳定的、熟练的生产工人为主,既不重视就业学生的培养,又不重视企业技术改造,超疲劳用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是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人的层面上,要么只是简单地进行捐资助学或建立实训基地,但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只是想解决企业用工荒的状况,校企合作的立意没有实现。
1.2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学生未能正确理解所学专业以及个人在就业岗位上的准确定位,学生在初次就业上存在着眼高手低,不能吃苦的情况,同时就业后缺乏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急功近利的心态普遍存在。
13学校未能找准校企合作的较佳结合点
企业虽然与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在生产经营上,企业的技术进步、更新改造等很少会考虑到利用合作学校的技术资源和技术支持,学校也没有充分向企业推销自己的“智力”资源,忽略了学校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分析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特点及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将学校人、智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同时提供用工和技术服务,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创新的依靠力量,否则很难长期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