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一)
详细内容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实现知识有效转化、促进能力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和创设乐学氛围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一名有所追求的教师应重视教学风格的功能与作用,在培养风格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政治课堂上任课教师尽可能地创设乐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由反感、厌恶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的课堂中的学习。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做他们心中的政治教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传统政治课教学中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与新时代的中学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冲突。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幽默密切相关。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一个品行俱优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他们普遍关注而又没有做出正确判断和分析的热点、疑点问题。再次,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没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教师的教学就很难使学生信服;没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也无济于事。当然,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框架,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大量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前与少年后期相连,后与青年中期相连,是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定型的重要时期,也是身心发育与成熟方面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高中生,个体的心理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和复杂的社会性。他们思维敏捷,但片面性也很强,容易偏激固执;他们独立意识日益浓厚,但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也无法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更不易克制、调控自我。
正是高中阶段的这一特殊性,要求政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其恰当的引导和训练。因此,不能一味地只注重课堂教学、课本知识教学,而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名人名事、自身经历等,让学生以更直观、更感性的发式了解自身的特点,认识自我,认识到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高中生对事业、对人生、对世界和自我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因为他们即将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重要的选择。他们的人生观趋于稳定、个性趋于定型,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因此,这时若能通过政治课教学,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具体实例,让其展开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必然在人格塑造方面效果明显。